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碑
历史,由奋进者书写。
1951—2021。
西南民族大学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孕育于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她始终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
70年初心不改,赓续红色血脉,她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各族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70年披荆斩棘,扎根大西南,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淬炼出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22万各族学生在此成才,服务社会。
70年砥砺前行,进入新时代,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鉴往知今,启迪未来。沐浴着党的光辉,西南民族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梦前行,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学生合影。
一幕幕奋进历程抒写民大独有模样
旭日东升,又是新的一天。
武侯校区,阳光洒满求学路。校园建筑典雅静穆,红墙绿瓦、一草一木,见证学校的发展。
“西南民族学院的成立,就是要培养大批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才,为建设我们各民族共同的伟大祖国而奋斗。”第一期开学典礼上,首任院长王维舟的讲话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端待举、百业待兴。在多民族聚居的大西南,如何打开工作局面?作为培养各民族政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前身)应运而生。
此后几年,各族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边建设校园,一边开展教学。1951年至1956年,西南民院先后培养30多个民族的干部3327名,部分地解决了周边民族地区对干部的迫切需求。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西南民院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进入了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1982年,正式被确定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
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投入使用,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9年,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8年,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20年,获评9个国家级、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普宣传
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西南民大深厚的人文情怀。毕业生中,有的成为基层干部,有的投笔从戎,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投身“三农”事业。
“改革先锋”王瑛,生前是四川省南江县委原常委、县纪委原书记。她奋战在纪检监察一线20年,身患肺癌仍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国门卫士”索朗达杰,从警12年。他坚守高原之巅,走遍辖区每个村落、每户人家,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难题,全力维护边境辖区安全稳定,用忠诚和奉献谱写了一曲生动感人的戍边之歌。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和帕丽,被誉为“开坦克的花木兰”。她常年与机甲为伴,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训练,历经6次换岗,熟练使用12种武器装备,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
栉风沐雨,接续奋斗。
共谱七秩华章,西南民大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向,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第一个羌族博士、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等在内的22万余名人才,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旗下的公开课
一份份育人初心汇聚起民大磅礴力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今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首次开展“立德树人奖”评选工作。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领域设置的最高荣誉,也是庆祝建校70周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西南民大校长刘玉彬说。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纵览西南民大校史,李安宅、吴泽霖、夏康农、张怡荪、任乃强等知名专家学者,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铸就了民大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
几十年来,一代代民大人薪火相传、自强奋进,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祁和晖,深耕中国文化史领域,坚守教研一线45年,循循善诱,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青平,从事草业科研教学工作37年,以身示范,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培养了一批坚守在农业战线的新生力量……他们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机器人战队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佳绩
一所大学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西南民大,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时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便有了大格局——
畜牧兽医学院教授李键,牧民口中的“牛专家”,构建了牦牛补饲及短期肥育技术等关键技术体系,把科研成果留在草原上;“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灿平,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成功将安化黑茶打造为当地支柱产业;研究生支教团甘做雪域“格桑花”,扎根在海拔3500多米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近5年累计服务各族学子3000余名……
在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西南民大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各族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
作为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西南民大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从课程、实践、科研、文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构筑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西南民大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近年来,教师在课上把理论讲深讲透,在校外强化实践教学,“两个课堂”互为表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西南民大出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先后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余名。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实施“1+1引航计划”,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了一支“素质提升、德业双馨”的教师队伍。
周青平教授(左四)与科研团队
一代代有爱师生涵养着民大团结精神
团结,是西南民族大学最鲜明的底色。
西南民大,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下成立的。建校之初,邓小平同志两次挥毫,以“团结”为关键词,勉励各族师生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繁荣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
殷殷期许,永志不忘。如今,团结一致、爱党爱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已化为每一个西南民大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和行动自觉。
进入新时代,西南民大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工程,将其融入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全过程,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坚持理论先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深化重大理论研究,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咨政建言;
——坚持培根铸魂,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各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无声的“滴灌”中涵育中华民族共同的气质;
……
彝海结盟雕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一所流淌着红色基因、交织着光荣与梦想的民族高校,西南民大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建党百年之际,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将社会各界和毕业生赠予的锦旗集中展出。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锦旗,见证了西南民大的创建历史与办学宗旨。
参观完专题展,各族青年学子心潮澎湃,纷纷表示西南民大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各族莘莘学子爱党、爱国、爱校的历史。重温母校兴学之源,追忆前辈筹学之艰,大家更感任重而道远,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进、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教育,塑造人的灵魂,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在四川省第一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西南民大摘得桂冠。“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是一座民族团结的奖杯。”一名球员的话,道出了这支多民族球队成功的秘密,这也是学校各族师生亲如一家、团结奋进的生动缩影。
图书馆、自习室、餐厅里、操场上,行走在校园,随处可见各族学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画面。各族师生学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渗入血液、融入灵魂,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
在西南民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浸润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我,一个农奴的儿子,能成长为一名大学老师,如果不是共产党的培养,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作为新中国第一位藏族博士,71岁的西南民大教授格勒,至今仍然坚持上课。每当面对新的学生,他总会说:“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让我免费读书、接受教育的共产党。”
语短情深,令人动容。格勒教授的自述,犹如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学生对开学第一课——民族团结教育课,有了最直观的理解。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南民大面临难得发展机遇。”西南民大党委书记杨敏表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版图片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