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风采 助力乡村振兴——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北京举行
来源: 本报记者 俞灵 发布日期:2021-10-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日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共展出作品111件,其中单幅作品71件,组照40件。

  “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展出的是广大农民摄影朋友和从事‘三农’工作摄影人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描绘美丽家乡、定格幸福生活、庆祝建党百年的优秀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届大展以“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的纪实风格,展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采,传承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希望广大农民摄影人用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用光影展示平凡质朴,用色彩还原美丽家园,透过镜头讲述农民自己的理想与奋斗。

  龙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驻村工作队队员,4次参加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此次参展作品是组照《大苗山里的第一书记》。作为大苗山脱贫攻坚的亲历者,他目睹了乡村的变化:“苗山侗寨的房子越来越好,人们衣着越来越时尚,笑容越来越甜。”他在代表参展作者发言时说,“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的广阔天地蕴含着丰富的摄影题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不断变化的新农村面貌,都值得农民摄影人关注。”

  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走进乡村、贴近农民的放映、讲习所等线下活动,帮助农民作者提高摄影水平,受到广大农民摄影人的欢迎。本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来稿数量为历届之最,最终确定有效作品两万余件(5万余幅)。

  在展览现场,多媒体展区综合运用科技手段,让观众有多维度、全景式的沉浸式数字观展体验。为了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展览利用AI技术,将虚拟影像与观众形象相融合。此外,展览有一面手绘墙,邀请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画下心中的美丽乡村。

  作为我国聚焦“三农”发展的品牌展览活动,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自2011年创办至今已走过10年。历届大展共收到投稿近20万件,其中1500多件优秀作品入展。一幅幅影像跟随时代变迁,记录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展示“三农”工作的发展成果,推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秋播时分》,李玄,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村民正在317国道旁田间播种。

  《温暖的电话亭》,黄跃,201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通过公用电话与家人联系。

  《老师,别走》(组照之一),林漫,2020年。“同学们,再见!”“老师,保重!”“老师,让我们再送您一程吧”……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希望小学的师生来说,2020年1月11日是令他们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学生送别他们朝夕相处半年的支教老师。这些支教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帮助学校不断提升当地的教师能力、办学质量,也和孩子们结下深厚感情。分别之际,老师和孩子们含泪紧紧拥抱。

《新居》,蔡根林,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新居》,蔡根林,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大山里的“跨越”发展》,王健,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在建的高岭头水库特大桥。


  《呼风唤电舞长剑》(组照之一),韦伟海。镇龙山风电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西侧、镇龙山一带山脊区域,装机容量50兆瓦。风电场的建设对实现当地发电与旅游观光,对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供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与科技之光》,宋林继,2020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夕阳下的鲁能5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发电站。


  《自然与科技之光》,宋林继,2020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夕阳下的鲁能5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发电站。

  《降“魔”记》(组照之一),陈学仁。沙坡头是我国治沙工程的典范。从1958年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群众已经历60多年的治沙史。他们不畏艰难,采用草方格固定流沙,选择花棒、柠条等适应性极强的树种,以草障为依托,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逐步建立人工植被,构成一个稳固的绿色防护体系,从而使沙坡头产生“沙漠化逆转现象”,生态系统恢复,并开始向良性循环发展。


  《新村》,张巧玲,2018年。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新貌。这片新村于2013年底建成,村民大多搬进新居。2014年底,布楞沟村实现整村脱贫。

  《大苗山里的第一书记》(组照之一),龙涛,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自2012年以来,各级党组织先后6批次选派300多名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融水县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一到两年的扶贫工作。他们在苗家侗寨抓党建、引项目、筹资金、送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服饰、林下灵芝、茶叶、香猪、凤花鸡等特色产业,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图为融水县洞头镇六进村第一书记蒙泽江(左四)与扶贫工作队队员及村民展示灵芝、香糯等扶贫产品。


  《刺绣培训》,郁良权,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的“巧手助脱贫”苗族刺绣就业培训班上,来自香港的老师讲解传统手鞠刺绣知识。当地苗、瑶、侗、壮、水等民族的50余名贫困户妇女参加培训。

  《冬季·牧区·家人》(组照之一),吉雅,2021年。吉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生活,从爷爷那一辈开始,他们就在那个美丽的地方居住。他家主要以放牛、放羊为生。吉雅将相机镜头对准牧区的日常生活,镜头里都是他最爱的家人。图为吉雅的父亲和吉雅的儿子坐在床上看书。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