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的太阳》精彩集锦。
9月10日,作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由银川艺术剧院创作出品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部原创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官网进行演播。
▲《岩石上的太阳》宣传海报。
《岩石上的太阳》挖掘宁夏本土文化素材,以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岩画为创作主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杂技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填补了宁夏历史上大型原创杂技剧的空白。
主创团队选取“贺兰山岩画”“岩羊”等宁夏独有的文化元素符号,以贺兰山岩画标志性的“太阳神”作为人物原型,以三个部落之间的结盟和冲突作为戏剧主线,准确地将岩画艺术与杂技艺术巧妙融合,使其成为既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又有巨大时空张力,更有人类共同情怀的杂技剧。
▲《岩石上的太阳》宣传海报。
《岩石上的太阳》是银川市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杂技作品,宁夏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曾亮相第十届中国杂技展演等舞台,并在国内多地进行巡演。
为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展示好该剧,剧目主创人员再度集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主题、叙事方式、剧目结构、人物关系、场景设置等方面,对剧目进行了打磨提升。
▲《岩石上的太阳》剧照。
该剧在杂技艺术本体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杂技节目,增添了创新节目。既有“软功造型”“绳技”“高车踢碗”“飞杠爬杆”“转动地圈”等经典杂技技巧,也有“立绳”“绸吊”“弯刀幻舞”和“转动杆上技巧”等现代创新型杂技节目,同时还融入了魔术和时下流行的平衡术表演。
全剧在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综合艺术门类的处理上,重点研究了历史与艺术创作、戏剧与杂技、民族风格与世界语言的关系。“既要还原新石器时代的神秘,又要保持丰满充沛的艺术想象;既要讲述起伏跌宕的故事,又要创新杂技叙事的手段;既要有贺兰山地域的特质元素,又要有时代美学的色彩。”《岩石上的太阳》总导演、中国杂技家协会原副主席李西宁表示。
▲《岩石上的太阳》剧照。
与以往传统的杂技表演不同,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要求演员既要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还要完成剧中人物角色的戏剧表演。剧目中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加之高、难、险、惊的杂技节目,让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岩画带给人们不朽的记忆。
50多位银川本土杂技演员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剧本的深入了解,进行了精彩演出,获得了李西宁的认可,“这些演员虽然年轻,但是特别能吃苦,排练期间从早练到晚,希望通过我们艺术的呈现,将这些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
▲《岩石上的太阳》剧照。
演绎岩石上的千年传奇
何英俊
贺兰山是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山——贺兰山岩画就是它珍存的文化宝藏。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简称《岩》剧)着眼于发掘这一独特的文化宝藏,这首先赋予了《岩》剧一个坚实的文化内核。
艺术是以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岩画从静止、无声的平面,到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故事的多维度舞台剧,需要丰富的艺术想象与独特的艺术创造。《岩》剧根据贺兰山岩画内容,选取“太阳神”“岩羊”等岩画形象,以标志性的、正义的化身“太阳神”作为主要人物,以三个部落之间的结盟和冲突作为戏剧主线,以勇敢、超越、敬畏和爱作为精神命题,从而确定了该剧独特、唯一的内容与视觉形象。同时,活起来的贺兰山岩画,也生动展示了宁夏的地域文化气质。
较之其他舞台艺术,杂技艺术在人物性格塑造、心灵揭示以及叙事抒情方面有其局限。相对而言,杂技更长于技巧展现,而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心理预期则是惊心动魄、令人炫目的视觉冲击。《岩》剧很好地把握住了杂技剧的内涵,在戏剧化方面,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易于辨识的个性化主体形象,为杂技注入了灵魂。同时,《岩》剧又将杂技技巧以及杂技的惊险与神奇融入剧情。攀爬、奔跑、跳跃这些最原始的人类行为,成为杂技技巧、戏剧肢体语言的创作基础,将戏剧艺术和杂技艺术巧妙融合,“剧”与“技”的无缝对接与美妙契合,使得杂技成为了杂技剧。
▲《岩石上的太阳》剧照。
杂技艺术在剧场空间维度的呈现,一是把身体作为一种最为本质的符号材料进行直接表现;二是通过与物体、音乐、舞蹈、灯光、唱诗等的排列组合,展示技艺的身体与物体、空间的关系,达到彰显其生命意蕴与美学品质的目的。剧中网吊、绸吊、转动杆上技巧等项目非常炫技,展现了现代杂技的审美意境,诗与思在舞台上相得益彰。绸吊极具浪漫色彩,承载着轮回与终极的生命哲理;智者的“唱诗”,凸显了该剧的史诗特征,增加地域文化和远古历史的厚重感。
总之,《岩》剧秉持“古为今用”原则,在发掘、激活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造。最后,借用一首贺兰山岩画的诗,作为剧评的结尾:
你离我很远,以至于原始;
我距你很近,就近在咫尺。
▲《岩石上的太阳》剧照。
直播地址
(编辑:石建杭)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