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精彩集锦。
9月8日,由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尘埃落定》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门户网进行展播。该剧由编剧冯必烈、冯柏铭,作曲孟卫东,导演廖向红等艺术家合力打造。
▲《尘埃落定》宣传海报。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根据当代作家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通过一个土司少爷的故事,反映了康巴藏族聚居区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过程。这是继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尘埃落定》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
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小说《尘埃落定》,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灵动与诗意的语言,广受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自2000年获茅盾文学奖以来,《尘埃落定》已先后被多种艺术样式改编创作。
▲《尘埃落定》剧照。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众多人物作了选择、合并,以主人公二少爷为核心,构成了桑吉卓玛、麦其土司、土司太太、大少爷和索朗泽朗、银匠曲扎、行刑人小尔依、塔娜和其他藏族群众组成的人物群像。
歌剧对小说情节也进行了高度提炼和改编,集中展现麦其一家围绕土司权位的明争暗斗,土司部落之间冤冤相报、世代复仇的血雨腥风,解放军的到来加速了土司制度的土崩瓦解,为藏族人民带来自由与和平。
▲《尘埃落定》剧照。
导演廖向红说:“小说《尘埃落定》为改编创作歌剧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艺术基础、戏剧基础和观众基础,但歌剧有自身的艺术特性和要求,需要在严格遵循歌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进行提炼、改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在艺术表现上,歌剧《尘埃落定》以歌唱为叙事、抒情的主要手段,充分运用对唱、独唱、重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叙事、咏叹抒情,造势渲染。多声部的重唱是该剧音乐铺陈的亮点,通过人声的交响,让叙事变得立体,戏剧性得以增强。
“该剧通过具有浓厚藏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人声与乐声的交响立体叙事、多重抒情,在强化戏剧张力的同时,彰显歌剧音乐的魅力。”廖向红表示。
▲《尘埃落定》剧照。
在舞美设计上,歌剧强化了小说的象征意蕴。在尊重历史真实、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将以写实手法处理的景物与多媒体影像和灯光等融合,构成鲜明的象征语汇。如:剧中布景的主体形象——“官寨”,既是主要人物的生存空间,更是土司制度的象征。剧中的两次“地震”,是自然世界的地震,也是土司一家围绕土司权位争斗引发的心灵震颤,更是愚昧、落后的土司制度与现代文明碰撞时引发的阵痛、震动。
▲《尘埃落定》剧照。
歌剧《尘埃落定》尊重藏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努力在舞台上呈现康巴地区的地域风光与民族风情,在歌剧中真实再现由土司贵族与奴隶组成的特定历史和地域环境中的人物群像。
“希望我们用歌剧样式解读、演绎的《尘埃落定》,能够使观众对藏族的土司制度以及土司制度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有所了解,感悟到土司制度走向没落、衰亡的必然性。我们也期望通过歌剧《尘埃落定》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创作出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戏剧魅力和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歌剧,为探索当代中国歌剧的创作留下足迹、作出贡献。”廖向红说。
▲《尘埃落定》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戏剧家徐晓钟表示,歌剧《尘埃落定》整个演出中,导演既重视音乐艺术的表达,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恢弘的舞台处理,鞭挞了奴隶制度下被扭曲的人性,欢呼了藏族人民的解放,非常深刻、感人。通过《尘埃落定》这部戏可以看出,重庆市歌剧院在剧目选材和创排上的政治站位、文学修养和艺术视野。
民族歌剧《尘埃落定》自2018年创演以来,先后被列入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和滚动扶持剧目,2019年度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专家支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第24届曹禺剧本奖,入选2021年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等。
(编辑:彭凤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