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丨《血色湘江》:礼赞长征精神的英雄史诗
来源:国家民委官方微信 发布日期:2021-09-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血色湘江》精彩集锦。

 

  9月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演艺集团创排的音乐剧《血色湘江》亮相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门户网进行展播。该剧以湘江战役为背景,以红34师师长陈树湘为创作原型,讲述了在湘江战役中执行后卫任务的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强渡湘江,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大幕拉起,深沉的序曲响起,红军将士如丰碑般矗立于舞台,80多年前那场血战铺展开来——

  1934年冬,红军突破三重封锁线来到桂北地区,即将面对命悬一线的严峻考验。红军师长陈湘在掩护党中央强渡湘江的战役中,与昔日同窗黄复生狭路相逢,生死鏖战,最后寡不敌众,全师将士壮烈牺牲。陈湘断肠明志,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千钧誓言。

  

  ▲《血色湘江》剧照。

 

  湘江一役,无数革命先烈血染桂北大地。回顾剧目的创作,主创、主演们忘不了在桂北的一次次采风,和党史专家的一次次座谈;在界首渡口祭奠英灵;沿着长征路听百姓讲述红军的悲壮故事;在江边静默,感受湘江水的述说……

  面对厚重的红色历史进行创作,导演陈蔚要求每个演职人员都要把自己“归零”。只有走到历史中去,走到人民中去,全情投入地去触摸、感知红军的精神,认真学习党史和中国革命史,音乐剧《血色湘江》才能成为一部“有根”的作品。

  主创人员历时近一年去触摸作品的艺术特质,用心用情创作,让舞台上每个英雄形象都仿佛是从湘江的血战中走出来,鲜活而生动。

  

  ▲《血色湘江》剧照。

 

  在表现形式上,该剧采用了传统音乐剧的结构,结合了当代音乐剧甚至影视剧的制作手法。大幕拉起,伫立在舞台上的战士好像纪念馆永存的雕像,当他们动起来的时候,历史仿佛真的发生在眼前。

  编剧钱晓天用几个主要人物诠释红军将士的整体形象,又用舞台上的红军将士群像折射出整个湘江战役牺牲的烈士忠魂。剧中男主角陈湘的原型是断肠明志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女主角凤鸣的灵感源自湘江战役发生前两年当地瑶族群众发起的一次抵抗军阀政府的起义;韦江的原型是红三军团第五师里一位从百色起义中走出来的壮族团长;而配角“赖老石头”这个名字是主创采风时在纪念碑上看到的,是客家闽西子弟的缩影。

  

▲《血色湘江》剧照。

 

  为了融合红色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段,在舞美设计和服装、化妆、道具方面,主创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舞台设计上,视觉总监刘科栋用破碎建筑的局部,滚滚逝去的江水,老乡用门板搭起的浮桥,断裂的、正在燃烧的树干等意象元素和浓重的红黑色调,还原了桂北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嶙峋、凌厉的姿态讲述着战争的残酷。

  

 ▲《血色湘江》剧照。

 

  “血肉之躯筑起屏障,掩护中央渡过湘江,星星之火再度燎原,凤凰涅槃共产党。”为彰显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一段段激越昂扬的唱词和兼具史诗性与地方性的磅礴音乐旋律,穿越时空,唱进了每一位观者的心里。

  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创演过程,是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要以最高水平的艺术感染力、最丰富的艺术手段和当代青年喜爱的形式去展现,给予年轻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这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文艺工作者走进时代、走进人民的心声和表达。”陈蔚说。

  

 

▲《血色湘江》剧照。

 

  自2019年首演以来,《血色湘江》剧组走进北京、南宁、桂林、成都等地演出40余场,为无数观众带去艺术的感染和信仰的力量。主创人员还30余次走进校园、军营开展“艺术特色党课”,分享他们创排参演和实地采风的经历,带领现场观众体悟宏阔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细节,让红色教育走进基层,直抵人心,更为《血色湘江》增添新的红色使命。

 

  剧评

 

一曲悲歌恸天地 长征路上铸英魂

张玢

 

  音乐剧《血色湘江》是一部以红色精神为主题,舞台呈现具有国际视野,题材选择准确深刻,创作兼顾艺术性、民族性、通俗性、国际性,民族色彩与乡土元素并存的创新之作。

  

▲《血色湘江》剧照。

 

  该剧用以小见大、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以局部看整体的基本架构,从局部着眼,宏观体现,将这段惨烈的历史重现。剧作以湘江战役的危机时刻为背景和戏剧发生的主要场景,以陈湘为主人公,主干明确,人物形象鲜活。陈湘与对手黄复生的冲突与纠葛忽隐忽现,贯穿始终。剧中人物的行动线跌宕起伏,真实可信。令人佩服的是,这部剧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以史实为依据的现实主义内容,又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渲染,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家国情怀,颇具新意。

  《血色湘江》在音乐风格上表现出歌剧化的特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使用交响乐队现场伴奏的原创音乐剧。剧中,乐队不以歌唱段落的伴奏形式存在,而是独立呈现戏剧语言。音乐的戏剧性思维在乐队功能中的体现,提升了这部剧的艺术品质。交响化的戏剧音乐构思在歌剧中担负刻画人物、引发动作、渲染气氛、塑造结构的功能。

  

▲《血色湘江》剧照。

 

  富有创意的舞美设计是音乐剧《血色湘江》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影像的介入,在这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情境和意象。剧中对战争氛围的营造、对“血色湘江”主体形象的建构以及红军在长征途中跋涉的影像,呈现出电影化的视觉效果。

  音乐剧《血色湘江》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演员表演流畅,充满戏剧张力,舞台呈现还原度高,整体艺术风貌完整、统一。该剧以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铸魂育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它成功地将红色精神“燃”入人心,既是新时代致敬先烈、致敬历史的优秀文艺作品,也是当代传播革命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精品力作。

  (作者系西南大学在站博士后、讲师)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