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对于青海尤为重要。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就曾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在青海,有一位生态摄影家、环保卫士,20多年来用镜头记录青海境内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迁。他250多次到青海湖,25次深入三江源,15次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全程达16万多公里,拍摄各类动物照片10万余幅。他就是近日被生态环境部聘任为2021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的葛玉修。
生态摄影家、环保卫士葛玉修在野外拍摄。孔祥瑞摄
中华对角羚近景,摄于青海湖。
赤麻鸭,摄于玉树藏族自治州。
藏野驴,摄于昆仑山。
“野生动物和人一样,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有和谐的家庭,需要和谐的生存环境”——这是葛玉修在2017年5月于北京大学所作“不做侵略者的生态摄影师”演讲的结束语。他用自己20多年的生态拍摄经历,讲述着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
1995年,葛玉修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鸟岛,就被碧水蓝天下万鸟鸣飞的场面所震撼。从此,他从广泛拍摄转向专注于野生动物拍摄。海拔3200米至4700米的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和乐园,葛玉修克服路途遥远、海拔高、自然条件差等困难,在这些地方留下20多年反复行走的足迹。
摄影是孤独者的远行。葛玉修拍鸟追求纪实风格,为此,他一次次在青海湖畔扎下帐篷,隐蔽蹲守,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一拍就是好几天。为了不惊扰鸟儿,有时徒步跟踪,有时蹲坑守候,甚至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他脸色黝黑、手臂起皮、嘴唇干裂出血。1995年至2002年,葛玉修在西宁-青海湖之间不断往返,拍到了斑头雁、鸬鹚、鱼鸥、棕头鸥、大天鹅、黑颈鹤等十几种鸟类,将数万张鸟儿的精彩瞬间定格在镜头里。
鸬鹚,摄于青海湖。
斑头雁,摄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滩自然保护区。
棕头鸥,摄于青海湖。
2001年5月,在青海湖鸟岛潜伏的葛玉修,发现一个鸟巢的9个蛋中,有个蛋裂开了一个小洞,里边还传出“叽叽”声。“雏雁即将出壳”,想到这里,葛玉修悄然隐蔽地趴在雁巢附近,忍着烈日的蒸烤和扑鼻的鸟粪臭,耐心等待4个多小时,终于拍到雏雁出壳的全过程。而后,他又陆续拍到雏雁学步、涉水的镜头,最终形成组照《生命礼赞》,作品在黄河流域九省(区)艺术摄影展中获得金奖。
组照《生命礼赞》之“诞生”,摄于青海湖。
每年的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1000余只大天鹅迁徙到青海湖越冬,给冬季的青海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葛玉修看来,大天鹅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美丽,是珍贵的观赏鸟。从不同视角拍摄、记录大天鹅是葛玉修最开心的事。
从2001年1月第一次拍摄大天鹅到现在,葛玉修历经千辛万苦。记忆深刻的一次,是2003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七。那天不仅聚集的天鹅多,而且光线好,葛玉修为之兴奋、激动,拍了一张又一张。为弥补300毫米镜头的不足,把天鹅拍得更清晰,葛玉修慢慢靠近天鹅,突然,“扑通”一声掉进了冰窟窿……
大天鹅,摄于青海湖。
“一定要把中华对角羚这个物种保存下来”,这是葛玉修的坚定信念。中华对角羚,青藏高原上的牧民称之为“滩黄羊”,国际上称之为“普氏原羚”。想把普氏原羚更名为“中华对角羚”的想法在葛玉修心中形成后,他一直寻求拍摄一组近距离中华对角羚的“靓照”。
中华对角羚中景,摄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
中华对角羚生性机警、行动迅速,视觉、听觉极为灵敏。为了观察其活动规律和活动范围,葛玉修在荒芜大漠中眺望,在无垠草原上寻觅,并通过脚印、粪便找到中华对角羚的踪迹。每年的12月至次年元月是中华对角羚的交配期,雄性种群和雌性种群汇合在一起,数量相对较多,适合拍摄。
记不清是第几次了,在冬季零下20多摄氏度的青海湖畔,葛玉修在中华对角羚经常出没的沙丘与草丛连接处潜伏。长时间爬冰卧雪,让他的腿部关节阵阵刺痛。相机取景框上,呼出的热气转瞬凝霜。功夫不负有心人,葛玉修终于拍到中华对角羚近距离清晰的头部特写照片。后来,这张难得的中华对角羚“靓照”几乎成了葛玉修的名片。他将这张照片做成带有说明的宣传卡,发送给专家、学者、朋友、学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中华对角羚”这个名字也越叫越响。
在高原兽类中,除了拍摄中华对角羚,葛玉修还拍过藏羚羊、雪豹、 狼、狐狸、野牛、野驴、棕熊、盘羊、岩羊、高原鼠兔等十几种。拍摄中就有遇狼与拍狼的经历。
葛玉修第一次遇狼,是在2002年青海湖的鸟岛。当时,他欣赏完晚霞的余辉,正准备回守护室,突然听见鸟群中发出惊叫声。寻声望去,一只犬状动物在鸟群中东奔西突,惊得鸟儿飞起鸣叫。仔细一看,是野狼。
野狼,摄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
此后,葛玉修又多次遇到过狼群。2014年,他拍到群狼的视频;2017年,在海拔43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拍到7只狼同框。他甚至拍到过西伯利亚狍、大白鹭、白尾海雕等多年不见的物种。每每拍到这些动物,葛玉修都为青海生态环境逐渐好转而欣慰。
对野生动物拍摄的痴迷,使葛玉修成为“青海湖鸟王”,对“中华对角羚”的拍摄和跟踪研究,使他实现了从生态摄影人向环保卫士的跨越。2014年5月,葛玉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国家最高环境奖项“中华宝钢环境奖”。
葛玉修的摄影作品,讲述动物与环境、动物和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150多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是他对环境保护理性思考的结晶;580多场公益演讲,将个人之力变成公众之力,是对摄影的升华和超越。
而今,年逾古稀的葛玉修仍然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在生态环保的道路上勇往前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葛玉修摄)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