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按照群众意愿实施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不用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农牧业生产和低效率劳动上,转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了体验多彩人生的更多选择。
记者了解到,2021年,西藏继续推行农牧民技能“订单式”培训和“以工代训”,计划完成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6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以上。
和平解放前,西藏各地群众生活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大多数人从事以农牧业为主的单一劳作,劳动收益被农奴主层层盘剥。和平解放70年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逐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职人员共计800余名,除专职演员外,很多当地藏族农牧民参与演出,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图为演员在剧中表演藏戏(2019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数据显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常住人口从100多万人增加到364.81万人。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7.8%。
经济社会的快速现代化,使西藏城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益于脱贫攻坚带来的集体经济壮大,以及农牧业生产和饮水安全、用电等条件改善,西藏不少青壮年农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进城镇,走出牧场进市场。
2018年3月13日,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农技人员杨茂录(右二)在园区大棚中为当地贫困户石确桑嘎(右)传授瓜果种植技术。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21岁的仓旦出生于西藏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龙村,初中毕业后考入拉萨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从小怀有厨师梦的他,毕业时已熟练掌握了几十道中餐、西餐、藏餐的菜肴烹饪方法。
“毕业后,我在一家餐厅当上了厨师。”仓旦自豪地说,“每个月工资有8000多元,自己一个人的收入就比全家种地放牛多了一倍,也改变了祖祖辈辈只能种地和放牧的命运。”
走进日喀则市公共职业技能服务中心,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培训课堂上坐满了学员。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内容涉及厨师、挖掘机、钢筋工和农机维修等20个工种,这里自2016年5月运营以来,已累计培训1.5万人次。
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500万人次,年均技能培训10万人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将持续扩大“以工代赈”的范围和规模,4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项目继续交由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企业承建。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种植试验基地试种薰衣草、马鞭草、鼠尾草及各类药材,成为拉萨市最大的“经济花园”。2017年10月7日,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村民旦增卓嘎(左)和贡桑(右)在基地里采摘作物。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一技之长不仅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金钥匙”,更增添了他们通过竞争获得工作机会的底气。
今年41岁的旺朗,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聂荣县下曲乡。通过技能培训,旺朗考取了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他购置了发电机、小型焊工机和电钻机,于2018年底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焊接加工厂,靠为农牧民加工房屋阳光棚和牲畜棚圈,当年便实现营收3.6万元。
如今,汽车已驶入农牧民家,驾驶技术随之成为人们最热衷学习的技能之一。刷抖音、跟时尚、做电商、经营民宿……从农牧业生产解脱出来的农牧民,在快速融入现代化的浪潮中,职业选择日趋多元,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6年11月15日,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身着盛装的藏族姑娘德吉为刚抵达她家的游客斟满青稞酒。德吉是特色民宿“洛奔曲阔拉萨人家”的主人。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70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口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格桑卓玛说,“伴随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性提高,西藏劳动力正不断从农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西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