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翻腾奔涌的江水之上,两根麻绳,一根将自己挂到溜索上,另一根把猪拴在身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马吉米村村民普友博,多次这样攀着溜索过河到县城卖猪,换回大米和粮油。2019年新年前夕,一座长130米、荷载15吨的跨江大桥在马吉米村建成。被贫困锁住的傈僳族汉子,看到了村里发展的生机……
一条路,跑出偏远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一盏灯,点亮大山深处美好生活的希望;一本书,传递特殊人群爱心接力的温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发展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时间车轮滚滚向前,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红言,在眼科公益扶贫之路上已行走了20年。20年间,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六上青藏高原,二下云贵高原,让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西藏洛隆县。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的安排下,48岁的洛隆中亦乡中亦村村民朗比接受了右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的生活换了一种色彩,不但生活能自理,还在街上开了一个藏餐馆和杂货铺。
贵州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社区卜塘组。随着电信普遍服务工作连续6年不断推进,原本不通网络的卜塘组通了光纤、通了4G,在外务工陈远福、陈远洋两兄弟返回家乡做起了短视频,成当地颇有名气的“网红”。
……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用“四个更加”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的成就。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大病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养老托育服务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重大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健全。
——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教学点)办学条件已经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消除了大班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在加快构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达到6.51张,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
——保障能力更加稳固。社会兜底能力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678元/人·月和5962元/人·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13.6亿人、2.17亿人和2.68亿人。
——区域城乡更加均衡。绝大多数地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85%以上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第一批10个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启动实施,推动实现了就近享有高水平的健康服务。
芳菲四月,风和日丽。神州大地上,和煦的阳光洒过每一寸土地,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将续写新的篇章。
热点回应-----------------------------------------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20个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该标准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共9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
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同志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并就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 这是全国统一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每一个公民作出的硬承诺
问: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为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兜底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保障存在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如何处理好既要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提供好基本民生服务,又要处理好财政承受能力的可持续问题,坦率地讲,在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时,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因此,在考虑哪些服务项目应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时,大家共同讨论,也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最后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应有尽有”。具体来讲,凡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是应纳入尽纳入,原则上要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并进一步细化服务标准。
第二个原则是“承诺必达”。换句话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是国家向每一个公民作出的硬承诺,所列的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已经基本落实到位。略有差距的,将作为今后5年各级政府补短板的重点方向,逐步填平补齐。
按照这两个原则,在原来“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要求,按照“七有两保障”9个领域重新进行了划分,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了增加、拆分、合并,形成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这次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暂时没有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同时,我们一再强调,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底线标准。下一步,各个地方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标准,以此来确保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真正落实落地,把最适合人民群众的服务送到老百姓的身边。
■ 在制度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问:在学有所教领域,《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主要明确了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项目的标准。这些学生资助项目保障学有所教的效果如何?今后在保障学生实现学有所教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陈希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制度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做到学有所教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切实减轻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是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辍学,促进了我国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二是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了他们的营养结构,增强了身体素质。三是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四是有效促进了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教育实现高质量的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学生资助的服务水平,进一步织密扎牢学生资助保障网。一是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适时调整资助范围和资助标准,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制度,规范各级监督管理职责,规范学生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三是在精准资助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预算分配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时间精准。四是在资助育人上下功夫。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重点帮扶,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 进一步明确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等八个方面
问: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相比于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关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创新?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闫晓东(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的重要文化制度之一。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财政整合设立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统筹支持地方落实国家标准。2015-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该项补助资金820.49亿元,其中2020年152.9亿元,支持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文化志愿服务等项目,为2.3万个村文化活动室配置基本文化服务设备,为1.2万个乡镇配送以戏曲为主的演出约7.8万场,为200个基层国有院团更新流动舞台车,开展了广场舞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和“村晚”等民俗节庆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同时,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资金470.56亿元,其中2020年79.24亿元,支持全国5万余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提供公益性讲座、展览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每年培养、选派约1.9万名文化工作者,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的印发,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它与2015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紧密衔接,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即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和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八个方面,同时明确了各个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单位,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提供了重要依据。
(编辑:李华)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