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太多可以报答党的恩情,只有在岗时好好工作,退休后不浪费时光,尽最大努力做一些对党和人民有意义的事!”耄耋之年的周素莲,在周围人的印象里,无论退休前后,她总是忙忙碌碌,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时任贵州省民委接待处副处长的周素莲,负责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赴京观礼。
作为一名党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周素莲经常对人讲,是共产党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和乡亲们过上了好生活。
1933年12月,周素莲出生在广西荔浦一个贫苦的瑶族农家。5岁时,她便跟着姐姐外出乞讨。7岁时,她被“抵债”做了富农家的童养媳。14岁那年,因被那家人打伤,周素莲被接回家。16岁时,父母包办婚姻,不顾她的反对,为她招了上门丈夫。
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在经历了生活的诸多磨难后,周素莲渐渐觉醒了,开始用《婚姻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终于在次年与毫无感情的丈夫离婚。
“拿到离婚证的那一刻,我确信这一次我是真的自由了。”当时年仅19岁的周素莲打心底感谢共产党,“是伟大的共产党把我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52年,周素莲被选入“平乐师范学校少数民族师资培训班”学习。后来,她参加了民族乡的建乡筹备工作,并于建乡后成为第一任乡长。
1955年8月,周素莲被荔浦县委组织部选送到中南民族学院(今中南民族大学)政治系干训部学习,1956年2月又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正是这两次学习,让她对民族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深刻认识。在中央民院毕业前,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学习班成员,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回去后要为我们的民族事业作贡献!”这样的场景,这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年仅23岁的周素莲心里。毕业后,周素莲前往贵州工作。
虽然已过去了30多年,但回忆起当时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场景,周素莲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有310多人,国庆观礼后又到天津、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进行了为期41天的参观学习。”周素莲说。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国庆35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在阅兵式中,受阅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公开亮相,震撼了世界。
周素莲站在观礼台上,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呈现在眼前,她默默立下誓言:“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尽自己毕生的微薄之力,为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心里这样想着,她的思绪被一架架战斗机的轰鸣声打断。周素莲举目仰望,庄重而诚挚的神情被中央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捕捉到。这个镜头被收藏进中央电视台的资料库,出现在后来的多部历史纪录片中。
长安街上,游行的人群也在沸腾着。人海里,北京大学学生队伍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观礼台上,周素莲和参观团的成员们使劲地欢呼着。“那也是当时我们大家心底最想说的一句话。”周素莲说。
参加完国庆观礼后的第7天,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到了沿海开放城市,参观学习各地“开放”“搞活”的经验。周素莲形容各地的人们“像一家人一样和气,一样的互相理解和谅解”。参观团成员们的求知热忱和各地同胞的深情厚谊,一直留在周素莲的记忆深处。
回到工作岗位后,周素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她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退休后,周素莲继续以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发挥着光和热。她认为,自己能做的事,还有很多。她出版了一些回忆类的著作,赠送给单位、学校、图书馆,给同事、朋友。周素莲说,希望这些书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激励更多人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
“我的一生都是党给的,现在我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还会继续工作下去。”周素莲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