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地区充分高质量就业 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国政协“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4-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就业工作,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切实加强,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民族地区就业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不高、就业服务可及性有效性不强等,需要持续用力推动解决。4月9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议政。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作主题发言

  

  对民族地区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强调要“切实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好”。在党中央关心关怀、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民族八省区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同时也应看到,民族地区就业压力总体较大,就业工作依然艰巨繁重。结合委员调研讨论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瞄准供给和需求“两端”,统筹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委员反映,民族地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就业难”“招工难”问题并存。委员建议着力扩大民族地区就业容量,推动民族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抗风险能力,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各族群众充分就业的福祉。着力增强各族群众就业能力,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和各方面人才。着力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发展“飞地经济”,建设“扶贫车间”,规范发展平台经济,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等群体实际,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

  二、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不断凝聚多渠道就业的合力。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打造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入集中区域与劳务输出省份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就业市场监管,规范劳务中介行为,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切实维护团结稳定良好局面。

  三、算好政治和经济“两本账”,推动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群众就业的特殊困难。委员建议针对某些国家打着民族宗教问题的幌子、企图打压我国企业、阻碍我国发展的图谋,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斗争中,在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加大对重点边境地区发展精准支持力度,引导各族群众在边境地区就业创业,扎根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

  四、坚持释放政策动力和激发内生潜力“两个结合”,着力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质量。委员建议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更注重引导各族群众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依靠自身努力争取更多就业机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培训,到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内地就业创业,同时鼓励内地企业和个人到民族地区发展创业,带动更多就业。帮助民族地区更多青年有机会在军营中成长,同时完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探索把退役士兵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部委介绍情况及协商交流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

  在甘肃甘南州、临夏州调研时发现,民族地区就业压力依然不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两个群体。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观念不新、语言不通、技能不强、门路不广、渠道不畅,需要多点发力,综合施策。国家民委责无旁贷,总的考虑是:一是推动培训技能和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二是推动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创业相结合。三是推动产业转移和发展“飞地经济”相结合。四是推动交往交流交融和扩大就业相结合。五是推动服务就业与反对歧视相结合。六是推动就业增收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

  针对加快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希望民委牵头进行专项论证研究的建议,我们将采取切实举措,目前正和有关部委制定产业扶持的指导意见。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同时,争取在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建设一批各民族嵌入式发展的“飞地园区”,既做大工业,又扩大民族地区就业。

  关于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建议,我们一直在推动相关工作。贵州省实施的“锦绣计划”解决了50万名妇女居家就业,既实现了就业增收,又保护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解决了照顾老人和儿童的问题,释放了潜在人口红利。我们正在制定促进各民族传统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传统和现代融合、手工和科技融合、文化和产业融合、乡村和城市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等,做大品牌,提高附加值。

  关于解决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在外省就业、更好融入城市的建议,这几年我们一直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下一步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从纳入、嵌入、融入角度,加大力度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嵌入当地社区、学校,融入当地城市生活。

  关于解决针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的建议,目前歧视性做法明显减少但还存在,主要是招工招聘方面的隐形歧视、落户、租房这三个问题较突出。下一步要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和举措,用好部门之间建立的歧视性做法投诉快速反应机制,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还要通报一批歧视性做法的典型案例,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

  做好民族地区就业工作,关系民生福祉、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人社部与有关部门、地方一道,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八省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就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主要做法:一是千方百计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创新实施28项突破性政策,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二是广拓门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通毕业生求职登记服务平台,加力挖潜基层服务、就业见习等岗位,支持自主创业。三是有序有力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跨区域用工对接信息平台,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优先帮助民族八省区贫困劳动力2020年务工规模超过2019年水平。四是健全完善服务培训维权联动机制。五是定向支持新疆西藏就业工作。

  就业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民族八省区就业领域固有难题依然存在,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二是外部承压加剧。三是重点群体就业困难。四是就业服务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聚焦民族地区就业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倾斜支持力度,采取针对性工作举措。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民族产业,不断扩大就业机会。

  二是应对冲击稳定就业。2021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分配中,加大对新疆西藏的倾斜支持力度。

  三是聚焦重点支持就业。继续开展中央企业面向西藏青海新疆毕业生专场招聘,努力稳定公共部门和基层项目招聘规模,大规模开展就业见习,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稳定毕业生就业水平。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持续加强就业帮扶,引导民族地区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稳定民族地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四是强化培训助力就业。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技能开发工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批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发展“一县一品”少数民族特色劳务品牌,开展民族特色技能竞赛。

  五是优化服务促进就业。实施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工程,组建全国联网、全民覆盖、功能齐全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培养一支双语公共就业服务队伍。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

  一、委员提出关于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教育部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持续加大对在校生的就业服务。

  二、委员提出多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的建议,是我国无论中西部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需要重视的。现在“三区三州”全部实现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力度也不断扩大。这一变化,未来会逐渐改变很多学生由于在幼儿园不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学后数理化成绩不好,最后只得选择文科的状况。在近些年招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更注重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

  三、对随迁子女给予的教育政策一直到高中,随迁子女只要符合当地条件,基本上都能保障他们享受相关入学和升学政策。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着政策逐渐落实,随迁子女的平等就读政策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下一步将完善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动相关工作整改提升,通过降学费、向公办校看齐等方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使随迁子女接受与当地居民水平接近及同等的教育。

  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使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过关。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高考升学、就业、融入社会都有利。

  五、委员提出的涉及拉面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目前无论是青海还是甘肃,一些中职学校涉及餐饮和食品类学校都有相关职业教育培训的覆盖,但力度不够,还应加大系统性。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

  一、关于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的建议。目前跨省外出劳动力比例下降,就近就地就业转移比例上升。对于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抓好劳务合作。一是督促民族地区省份切实履行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主体责任,继续向东部地区派驻工作专班,主动与东部省份对接,加大动员组织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二是推动东部地区全面落实好就业地稳岗就业任务,强化对民族地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

  二、关于统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建议。刚刚签署了东部八省与西部十省(区、市)协作协议,协议里包括产业转移方面内容。同时拟将产业转移结果纳入东西部协作考核中。

  三、关于委员提出对脱贫地区申报国家级农业园区、扶贫车间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农业农民培训项目倾斜支持等建议。民族地区与脱贫地区往往高度重合,在政策上也能基本覆盖,一些重点支持政策也体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倾斜。一是国家级农业园区,今年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批了50个,其中13个投向民族地区,当中有7个是完全以民族地区主导产业创建,下一步还将继续给予倾斜。二是扶贫车间项目,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在民族八省区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在村镇实施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就业。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家将提高补贴标准,支持民族地区特别是丘陵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四是农民技术培训,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2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将安排不少于4.5亿元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培训。

  四、关于加强手工艺的文旅融合的建议。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重在发展乡村产业,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支持民族地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二是支持民族地区打造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一批休闲农业“打卡地”。三是谋划建设一批民俗、民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重点发展文旅特色小镇。四是对于委员提出的打造“农村手工艺培训基地”的建议,拟研究将其纳入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五、关于将“小拉面”做成“大产业”的建议。农业农村部将在三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将拉面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纳入我部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内容,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二是支持将拉面等产业发展所需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纳入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范围。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地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进来,分享产业链增长收益。

 

 

政协委员发言

 

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黄榜泉:

发展劳务经济仍是当务之急

  劳务产业是民族地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最现实、最有效、最快捷的产业之一。以贵州为例,常年约有900万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其中省外劳务输出约600万,务工收入占家庭收入七成以上。因此,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进入东部地区、进入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仍是当务之急。由此建议:

 一、强化对口劳务精准帮扶。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机制,由东部帮扶省份负责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发布、指导鼓励使用民族地区农民工、开展劳务对接和员工培训等,民族地区负责开展农民工外出务工培训、订单输出、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维权保障等。支持民族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农民工服务保障机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民工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转变、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

  二、增加就业岗位。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又改变人们消费模式、催生许多新商业形态,创造很多新就业岗位。需要为这些变化创造宽松友好环境,让更多人轻松创业,拓宽就业渠道。

  三、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广泛支持社会各领域灵活就业加快发展,为就业群体量身定制配套基础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开展创业培训,把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鼓励民族地区劳动者通过各类灵活就业形态实现增收致富。

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刘新乐:
深化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国家计划的117.3%,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国家控制目标1.2个百分点。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一是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牧区,普通话表达能力差,专业选择局限性大,择业时缺乏竞争优势,特别是文科专业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与当地企业单位录用岗位需求不能匹配,就业难度更大。二是民族语言授课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去向分布相对固定。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家庭因素影响,守土思想较重,毕业后不愿或不敢赴区外就业,就业地域局限很大。由此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民族语言授课专业设置,开发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短线专业,完善院系间、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协调机制,改进专业课程,大力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着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着力培养民族语言授课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和通用技能。教育部应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并纳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范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各学龄阶段全覆盖。同时,开展针对民族语言授课毕业生的专项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国家就业政策,合理规划学涯、职涯、生涯,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面向基层,面向农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将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

  如何更好将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是民族地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的重要选择。就手工艺产业而言,当前主要问题:一是各部分资源与产业链脱节,创新融合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二是手工艺生产处于价值链底端,手艺人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入不够。四是职业技能培训有待加强。由此建议:

  一、整合手工艺产业链条,以产业发展打牢就业基础。一是加强横向整合,以政策推动民族手工艺企业携手合作。二是推进纵向整合,推动民族手工艺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民族手工艺产业联盟,提高市场话语权。三是促进跨界整合,引入专业化运作团队及社会资本,打造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引导在研创设计、生产销售、衍生服务等方面的系统化发展。

  二、加强手工艺的文旅融合,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从手工艺原创、手工艺文创、农产品的工艺包装等方面下功夫,拓展物产消费市场。二是多角度打造手工艺文化品牌,利用手工艺资源来设计民宿、公共装置和相关配套产品,发展“体验经济”。重点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育、乐等与生活息息相关方面开展系统化设计规划,强调“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地方资源的特色”,深刻体现当地文化厚度、创意风尚与风俗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被当地群众普遍接受的文化符号。

  三、加强手工艺职业教育与培训,带动就地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探索完善师徒传承机制,开展手工艺职业培训,培养乡村传统手工艺人才。由农业农村部牵头推动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培训基地”,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工艺农户等开展协作。不断完善乡土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打好手工艺美育基础。走好手工艺传习、靠手工艺就业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专家学者特邀代表发言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推动东西部产业转移

  要让民族地区产业转移更上一层楼,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民族地区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已经转移过去的企业形不成产业集群。二是现有财政支持水平还不足以吸引优质产业成规模地向民族地区转移。三是缺乏人才,当地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方式与转移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匹配。由此建议:

  一、统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的战略布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可研究推广《甘肃省精准承接天津市产业转移结对合作框架协议》的经验,规划并督促落实东中部地区对民族地区产业转移任务。建议采取大分散、小集中、一县一品的集约化转移方式,通过产业链弥补区位劣势,把现有扶贫车间与转移企业对接。对推动产业转移成绩突出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二、实行更优惠的产业转移支持机制。建议由国家民委牵头对产业向民族地区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设立扶持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专项基金,用于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及相应环保措施建设等;协调制定专门配套政策和资金。

  三、加强产业转移的人才培养。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转移企业对接融合,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与实训设备加大投入,在民族地区率先实行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15年免费教育。人社部门对转移到民族地区企业中就业员工给予更长期限培训补贴,允许民族地区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有更大灵活性。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