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的村民们领取积分卡。 武健摄
每到月底,宋玉合都会拿着积分卡,到嘎查的积分超市兑换牛奶。
今年57岁的宋玉合,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多年前因遭遇车祸,他干不了重体力活,这让本不宽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从那以后,宋玉合无心发展生产,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
改变始于脱贫攻坚。
前几年,在乌兰浩特实施的“菜单式”扶贫中,宋玉合家承包了蔬菜大棚,日子逐渐殷实。近两年,在“积分制”管理的激励下,夫妻俩干劲更足,一口气又承包了8座蔬菜大棚,家庭年收入达8万元,不仅实现稳定脱贫,还被评为“扶志长志气”示范户。
“老宋现在不喝酒啦,改喝牛奶了。” 妻子钟淑霞满脸欣慰。
从探索实施“菜单式”扶贫到创新开展“积分制”管理,从产业帮扶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乌兰浩特市用“绣花”功夫,精心、精准、精细开展扶贫,啃下脱贫攻坚道路上一块块硬骨头。截至2019年底,乌兰浩特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005%。
菜单式扶贫,即把扶贫项目编制为“菜单”,“菜单”上有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易地扶贫搬迁等3大类55项“菜品”。帮扶责任人走进贫困户家中,根据致贫原因和家庭现状,和贫困户一起“点菜”。“点完菜”后,由帮扶部门提供所需“配菜”,贫困户先建后补,政府“买单”。
这种“菜单式”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到人,让贫困户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权。
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的张玉山选择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通过种植葡萄和蔬菜,年收入突破万元。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帮扶单位协调下,他家滞销的蔬菜被市区超市收购。“现在干劲十足,一心一意把菜种好。”张玉山说。
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的吴长青选择发展肉鸡饲养产业。一开始,政府出资购买了30只肉鸡鸡苗交给他饲养。几年来,肉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吴长青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菜单式”扶贫成效明显,为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底,全市3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2018年7月底,乌兰浩特市正式退出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行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乌兰浩特市于2018年初探索实施扶志长志气贫困户“积分制”管理活动,一场从生产发展到生活面貌的“积分竞赛”,在试点嘎查村的贫困户之间拉开序幕。
高根营子嘎查被列入17个试点嘎查之一,其先行先试,按照政府出台的实施办法,将贫困户按照有无劳动能力进行分类,分别赋予不同比例的积分。
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积分内容分为产业发展、和谐家庭、公益美德、乡村建设、奖励惩罚5大类;无劳动能力的家庭,积分内容分为增加收入、和谐家庭、公益美德、奖励惩罚4大类。
“积分制”管理模式下,贫困户通过增加收入、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等方式申领积分,经“积分制”管理执行小组审核认定后获得积分而后可以到积分超市、卫生室、药店,兑换除烟酒、纸牌以外的生活物资。
走进高根营子嘎查牛丽艳家,一个个大红的荣誉证书引入眼帘。证书上,“积分励志带头人”“好媳妇”等字样赫然在目。
几年前,对于牛丽艳一家来说,脱贫致富还只是遥远的梦想。家里没有产业,丈夫是唯一的劳动力,带病的公婆需照顾,上学的孩子要供养。
考虑到实际,政府帮助她家发展舍饲养牛,家里经济状况逐渐得到改善。这两年,牛丽艳不仅积极发展产业,还美化住宅庭院、坚持孝敬老人,从各类积分项中赚取积分。
“一分抵一块钱。家里的米面油都是用积分换来的。” 2019年,牛丽艳累计获得968分,被评为“积分励志带头人”。
小积分积攒大能量,不仅激发了致富动力,还催生了文明新风。
如今,拿着积分卡去“积分超市”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各嘎查村的新时尚。在村民们眼里,积分卡里的积分,不仅等同于人民币,更代表着荣誉。
在比学赶超中,大家更加用心经营产业,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和睦,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和谐、自力更生、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
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包维娜介绍,“积分制”管理启动以来,全市共有60个嘎查(村)22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积分298万分。
“‘积分制’是进一步激励和引导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的有效探索。”包维娜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