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大凉山,索玛花开,艳阳高照。
走进广袤的凉山州,走进热情的彝族群众家,百姓们都在用彝语讲“精准脱贫瓦吉瓦(好得很)”!
6月30日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及所有问题整改。
对四川而言,凉山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四川尚未脱贫摘帽的7个贫困县、300个贫困村全部在凉山州。凉山州,是全省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地,也是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关键因素。
大凉山,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
搬得下 住得好 35万群众的幸福生活
6月21日,毛克拉色和妻子比布莫子作在布拖县城的集中安置点分到了新房,他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毛克拉色一家有9口人,过去都住在布拖县特木里镇乃乌村的两间土房子里,劳动力虽多,但语言不通,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放羊过日子。
分到新房的毛克拉色和妻子比布莫子作相信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俄底尔以摄
“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户后,我们家得到了不少帮助。”毛克拉色说,他和家人一起参加了农民夜校的培训,去年还去东莞和佛山打工挣钱,“我没读过书,不会什么技术,能学习真好。”
布拖县县城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是凉山州最后一个启动分房搬迁仪式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也是单体最大的安置点。
布拖县县城集中安置点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彝语‘依撒’的意思,就是住得好!从山头到城里,由土坯房变楼房,搬迁到社区对老百姓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居住改善。”布拖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对口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人社厅挂职干部王彦军说,让万人新社区实现有序管理,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系列围绕搬迁群众务工就业的帮扶措施已同步展开。”依撒社区党委书记吉伍扯子告诉记者,村民搬迁入住完成后,社区将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再就业、扶贫车间招工、公益性岗位招聘、社区管理体系选拔、商铺出租经商等方式稳步提高社区居民收入。
“安置点的综合治理,将成为工作重点。”吉伍扯子认为,“一搬了之,是不可能的。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过上新生活才是关键。”居民们在意的教育问题,已得到解决。布拖县教育园区、县第二幼儿园、特木里镇则洛二小等多个教育设施正加快建设,将确保集中安置点群众子女在今年9月秋季学期全部就近入学。
依撒社区的搬迁入住,意味着凉山州总计7.44万户35.3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今年以来,凉山州昭觉、美姑、金阳等未摘帽县先后举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分房和搬迁活动。6月底前所有群众都已搬迁入住,住房安全的短板得以弥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得以解决。
能把握 能参与 传统产业成脱贫奔康的“摇钱树”
走在金阳县红联乡沙马坪子村,一条条水泥入户路、一排排小洋楼映入眼帘。土地里栽种着株株青花椒,一颗颗花椒粒饱满多汁,漫山遍野都是椒香。
金阳县被称做“中国青花椒第一县”,青花椒在这里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造就了当地青花椒的独特品质,经过漫长的发展,已培育出适宜金阳气候、土壤,具有抗病能力强、质量好等优良特性的乡土树种。
“金阳县做到了花椒‘应栽尽栽’。全县 34 个乡(镇)中,28个乡(镇)种植了花椒,涉及4万多户,超过16万人。”金阳县花椒生产办公室主任保格只窝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全县青花椒种植面积达103.57万亩。
“青花椒产业,是金阳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保格只窝说,过去几年连续的干旱以后,花椒出现了减产减收的现象,当地利用脱贫攻坚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2018年大力推广青花椒水系配套工程,由专职人员管理灌溉系统,保证了青花椒产量。
“以前,娃儿出生后连奶粉都喝不起,觉得对不住。现在好了,不苦了。”沙马坪子村村民李代秀告诉记者,2014年她家被定为贫困户,通过种植花椒,3年后脱了贫。
“2018年花椒卖了接近2300多斤,收入达到10万多元。去年价钱不咋好,现在都还有1000多斤存着,等今年再卖个好价钱。”说到种花椒,李代秀满怀信心,“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们家不会过得这么好。”
在青花椒地里劳作的李代秀。 人民网朱虹摄
“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借助政府扶贫政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在技术上扶持,销售上打通。”谈到传统花椒产业对金阳百姓致富奔康的意义,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认为,支持本地农民依托提升后的传统产业脱贫,才能为奔小康奠定稳定的产业基础,“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民来说,能把握,能参与,就是最好的产业。”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金阳县把本地自然优势、特色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同时,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同扶贫开发、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技术人员亲自教我们椒苗移栽、病虫害防治、修枝、剪芽、管理等技术。每一步如何种都有人帮,不怕种不好。”李代秀笑着说,自己娘家和兄弟都外出务工了,土地没人管理,她与丈夫索性承包了几家人的地,全部用来种植花椒。“我们不愁卖,通村的路修到了家门口,到了采摘的日子,收花椒的人排队上门来。”
要想富 先修路 织密交通网铸就产业扶贫路
盛夏时节,凉山州普格县三山两川间,满目翠绿绵延不绝。
“我们东山乡坐落在半山腰,与它临近的有花山乡、洛乌沟乡、甘天地乡三个独立乡镇。”东山乡副乡长邱都哈告诉记者,一条长达26公里的盘山公路沿着山势而上,是四个乡镇与外界互通的唯一道路。“过去,车轮从坑坑洼洼的路面碾过,颠得人心肝疼。路面又狭窄,稍大点的货车无法进山。车开不进去,东西送不出来,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过去,东山乡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只能依靠电摩托。 普格交通运输管理局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2018年5月,普格县交通运输局把这条盘山公路的升级改造提上日程。今年年初,一条路基宽6.5米、路面宽5.5米,按四级公路标准修建的乡道建成。如今,车辆行驶在这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上,全程畅通无阻,无论车辆的驾驶者还是乘客都心情大好。
2019年以来,普格投入近1.8亿元,整治当地8条通乡路,解决了道路不畅的问题;投入近1.4亿元,整治建设总计6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惠及全县10余万人口。普格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阿库日达说,目前,该县境内公路已达964公里。
“‘车轮一响,黄金万两’,这回真切体会到了。”普格县东山乡华园生态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感叹道,“路好了,东西好卖了。老百姓‘钱袋子’鼓了,脱贫的动力也足了。”
“以前雨季来临,道路泥泞不堪。收猪的人把车开到半山腰,一看路况,掉头就走。”杨华说,现在路修好了,拉羊的车一次能装十多只,数量翻了一番,“运输时间也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40分钟。”
织就交通网,畅通脱贫路。近年来,凉山州累计投入461亿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74亿元,新改建成农村公路2.1万公里。截止到今年6月底,凉山州实现了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
按照四级公路标准修建的乡道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人民网王洪江摄
杨华计划在合作社周边开一个农家乐,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他说:“山顶处就是彝族火把节发祥地日都迪萨,每年当地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未来这里一定会成为火热的旅游景点。”
脱贫攻坚这场大考已接近交卷时刻,凉山州面对最后冲刺阶段的任务要求,将继续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问题整改全面清零。
“对已脱贫户,要持续巩固;对边缘户,重点防范返贫;对特殊困难户,‘一事一策’落实帮扶措施。”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如是说。
挪穷窝、兴产业, 四川省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正争分夺秒迈上致富路!
(编辑:程艳)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