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各族学生积极参与“手牵手·共成长”活动。
近年来,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选树典型,完善培训模式,创新思路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档升级,不断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2019年5月开始,“手牵手·共成长”行动在辽宁省各内地民族班学校全面展开。该行动是由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发起,会同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文联共同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行动结合内地民族班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利用辽宁文化体育强省的资源优势,邀请文体名家名师走进内地民族班学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
创新载体,提升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水平
辽宁共有14所内地民族班学校,在校生4541人。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深刻认识到,办好内地民族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育人阵地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2019年,辽宁创新开展“手牵手·共成长”行动,将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突出跨部门协同作战,联合教育、体育等部门和文联等团体共同开展,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为内地民族班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另一方面,组织名家名师辅导,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详细了解内地民族班学生、家长的需求,科学设置文体辅导课程。积极发挥辽宁文化大省和体育强省资源优势,建立百名文体名家数据库,邀请文化馆、京剧院、歌舞团、武术队等单位文体名家名师,开展面对面、手把手辅导教学。注重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探索开展同城云课,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开展线上同城直播课程,巩固文体辅导成果,受到各民族师生的广泛好评。
此外,注重凸显辽宁地域文化特色。挖掘辽宁地域文化特点,增强内地民族班学生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沈阳市先行开展试点工作,确定了戏剧、音乐、舞蹈、毽球、武术、满绣等科目,邀请辽宁歌舞团、沈阳市文联舞协、沈阳京剧院、中国旗袍协会、沈阳市运动学校、沈飞集团毽球协会有关专家和老师进行辅导授课。沈阳市民宗局组织内地民族班学生开展“看沈阳”活动,参观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稻梦空间、中国锡伯族博物馆等,感受“第二故乡”发展变化。鞍山市民宗局与市巨星篮球学校合作,邀请辽篮专业球员担任篮球课程教练员。辽阳市民宗局联合学校开展藏汉班共跳“锅庄舞”、跆拳道、戏剧大串联等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引领,重点培育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2015年起,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会同省教育厅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评选、全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学校创建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活动中,严把评选创建标准关,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目标任务,明确评选创建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把握时间节点,细化责任分工,确保评选创建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施考核验收挂牌,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评审考核,择优命名挂牌;交流总结经验,各示范基地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创新举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组织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做法,研讨建设方向,总结实践成果。
目前,辽宁省5598所中小学共评选出40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了100所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学校,进一步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扎根各民族师生心灵。
突出导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辽宁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重要抓手,加强联合,形成工作合力。辽宁省民族和宗教委主动与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委党校等单位开展联合培训,省、市同步进行,依托民族学校和高校,逐步形成了横向部门联合、纵向省市校同步联动的工作格局。
分层次专题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坚持经常性、有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开展培训,培训对象覆盖机关干部、中小学及高校师生等各个层面。2015年以来,辽宁举办了6期全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骨干培训班,2017年举办全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2019年举办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为主题的培训班,累计培训700余人次。
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采用“理论教学+实践锻炼+专题座谈+素质拓展”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创新设计“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研讨交流”3个培训板块,省市校三级联动考核遴选培训学员,配强配优师资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成立大学生骨干红色宣讲团,向高校学生传达培训精神。通过培训,更加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各族师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