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48岁的拉巴次仁人称“牦司令”,全称“牦牛司令”。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了28年的他,有几年在登山季为登山队联系当地牦牛队运输物资,因此得名“牦司令”。
栖息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岩羊(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上珠峰全靠牦牛运输物资,“牦司令”也有着牦牛一样的好脚力。他现在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日管理分局珠峰大本营管理站的站长,日常工作是在珠峰地区巡逻,保护野生动物,监督当地村民遵守垃圾管理、湿地保护等环保规定。巡逻路线上常遇到车走不了的陡峭砂石坡,体格壮硕的“牦司令”三两步就爬上去了。
拉巴次仁驾驶巡护车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逻(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冬天,珠峰登山大本营的雪能有膝盖深,车走不了我们就徒步去。”他说,自己最长的徒步纪录是8小时,是在位于珠峰东坡的绒辖沟。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沙棘林和湿地(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牦司令”的老家在西藏日喀则市城区内,却因为自己“太喜欢动物”,所以跑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珠峰山区工作。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沙棘林和湿地(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20世纪90年代初,他还与偷猎分子面对面过。“那时候大家没什么环保意识。”“牦司令”说,有的人觉得野生动物就跟自家牲畜一样,看到就能杀了吃,或者贩卖皮毛,所以那时“动物见人都躲着走”。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庄与湿地(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1994年,珠峰保护区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覆盖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定结、聂拉木和吉隆4个县,总面积近3.4万平方公里。
栖息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岩羊(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之后,“牦司令”走村串户向珠峰脚下的村民讲解什么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滥杀保护动物会受到什么惩罚,野生动物少了对生态系统有什么破坏等。
渐渐地,情况有了改变。
栖息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岩羊(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10多年前,我在珠峰大本营见到过一次雪豹。”他说。后来,西藏珠峰雪豹保护中心在保护区内设置的红外相机也几次拍到雪豹,“牦司令”看着高兴:“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我原来还怀疑已经灭绝,现在不担心了。”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正在巡逻(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其它动物的数量也增多了。”他说,每次巡逻他都会按保护区的规定,把所见动物数量和分布情况悉心整理成表格,也在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份珠峰地区野生动物的分布图:藏野驴在加措乡、岗嘎镇和克玛乡比较多;曲当乡、绒辖乡海拔低,能见到猕猴。“岩羊嘛,到处都很多。”他说,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还有一头“相熟”的岩羊朋友,它的角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有时还会跟它打招呼,巡逻车经过时它也不会躲。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湿地(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动物们知道现在人类不会伤害它们了。”“牦司令”笑着说,几天前,他和管理站的同事们还救助了一只摔伤的岩羊,把它送到一名管护队员家中养伤。当地村民们发现了伤亡的野生动物,也会主动向管理站报告。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湿地(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根据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珠峰保护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91种,其中雪豹数量在190只至270只之间;高等植物2550种;森林面积550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85%。
拉巴次仁准备驾驶巡护车去巡逻(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而像珠峰大本营一样的管理站,珠峰保护区内共有20个,平均每个管护站配备10名管护队员。仅在定日县,就有80多名这样的队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地农牧民群众,每人每年增收约3万元。
这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日管理分局珠峰大本营管理站站长拉巴次仁(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除了保护野生动物,“牦司令”和同事们还是珠峰大本营区域的垃圾管理员。
珠峰游客大本营旁设立了垃圾转运站,登山者、游客和当地村民等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输至此,并建立台账,之后转运至定日县城统一处理。
巡逻路上遇到车走不了的地方,拉巴次仁和同事就徒步攀爬,进行巡逻(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今年,“牦司令”在登山大本营还发现了垃圾处理的新设施:“登山者产生的污水、餐厨垃圾和排泄物,就地无害化处理,水资源还能循环利用,这样从登山营地转运下来的垃圾就少了很多。”
拉巴次仁驾驶巡护车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巡逻(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已投入超1.3亿元,用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珠峰保护区将在定日县投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空气监测站,对核心区实施全天候空气质量监测。对此,“牦司令”充满期待。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沙棘林(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天气转暖,高海拔山区中也能见到大片绿色。走在巡逻路上,“牦司令”的眼睛一刻不停地在山坡和河谷里扫视。再过一个月左右,岩羊的繁殖季就将到来,那是他最喜爱的动物,但狼在那时也会活跃起来。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沙棘林(5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我们肯定不会因为偏爱岩羊,就去特意保护它的幼崽,这样对狼不公平。”他说,从管牦牛的“司令”到野生动物的朋友,“这么多年,我们已经学会了尊重自然法则。”
珠峰脚下,牧民的牦牛队伍在清脆的铃声中渐行渐远,山坡上岩羊群闲庭信步。人、动物、山,和谐共生。(完)
(编辑:彭凤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