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的桑岭样本—— 一个边疆民族村落的治理实践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3-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云南在“边疆”和“民族”的治理能力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的金华镇桑岭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样本。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桑岭这个古村落藏着哪些民族团结的密码?桑岭的探索和实践,贡献了怎样的治理智慧?前不久,中国民族报记者前往桑岭村进行了深入采访。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开篇从剑湖写起,主人公段誉在剑湖宫中得到了“凌波微步”与“北冥神功”的绝学图谱,从此演绎了他的武林漫游与王语嫣的爱情故事。


▲剑湖

  现实中,金庸笔下的剑湖,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它似镜子般明亮,犹如一颗镶嵌在滇西北的高原明珠。

  在剑湖北岸,有一个叫桑岭的古村落,白、回、汉3个民族的群众世代生活在这里。数百年来,这里的各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团结融合、共同发展。有历史记录以来,桑岭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民族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纷和越级上访事件,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成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桑岭村  

▲独家微视频


珍视和继承历史传统

   马家成,恢复高考后桑岭村的第一批大学生,退休前是一名教师。退休之后,他回到桑岭村,被村民选为村老年协会会长,成为新时代的乡贤。

   对桑岭村的历史,马家成如数家珍。据马家成研究,白族居住在桑岭村,已有千年历史。而回族与桑岭的缘分,则与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有关。

   古城剑川,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中国而攻打大理国的第一大站。据记载,今天生活在桑岭村的回族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下元军中的回族军士。这些回族军士驻扎桑岭一带,娶当地白族等民族的姑娘为妻,从此繁衍生息下来。

   回白、回汉通婚,从元朝开始延续至今,由此也开启了桑岭村白、回、汉等民族唇齿相依、共生并进的历史。

   这中间,也不乏严峻的历史考验。

   据《剑川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鹤丽镇千总张正泰领兵突袭桑岭村,喊出了“远赶回子八百里,不留一颗油香种子”的口号。此次劫难,桑岭村3000多人遇难,500多户回族只剩下二三十户人。

   患难见真情,一些白族村民冒死相救回族同胞。近代大理回族教育先驱马增的父亲,当时仅十来岁,就是被白族乡绅杨助恒解救并抚育成才的。正是因为白族乡亲的危难大义,桑岭回族才得以重新繁衍壮大。

   “我们的身上流淌着回、白两个民族祖先的血液。随父,我们是回族,随母,我们是白族。”马家成说,“正因为如此,桑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一家人,父边不亲母边亲’。”

   700多年来,桑岭村各民族的血流到一起、心聚在一起。全村上上下下都尊重和珍视这一民族交融的历史,并且自觉延续和维护这一宝贵的传统。

   如今,桑岭村不仅回白、回汉结亲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回、白、汉村民之间也自愿结成兄弟姐妹,桑岭人称之为“阿福佳”(白族语:老友)。

   马家成的“阿福佳”是白族村民杨新源。两人同岁,打从“穿开裆裤时”就由父母辈做主结成了异姓兄弟。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两人携手长大、互帮互助,至今仍走动频繁。这样的例子,在桑岭村比比皆是。

   桑岭村八旬回族退休教师马正清用一副对联形容村民之间的关系:“世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桑岭回白汉亲如一家。”

▲剑川古城


▲回族村民马家成(左一)白族村民杨新源(左二)是“阿福佳”


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桑岭村,村前寨后长满苍天古木。“桑岭古木”是“剑阳八景”之一,树龄最长的达690年。

   1958年“大跃进”时,剑川曾掀起砍树炼铁的风潮,大量树木被砍伐。然而,桑岭回、白两族村民对保护古树形成了共识,桑岭古木在砍树风潮中奇迹般被保留下来。今天,桑岭村党总支又以党员认领古树的方式保护着这片古树。

   古树之下,必有古风。走进桑岭村,所见皆是白墙青瓦、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风格。回族人家的房子,只能从门楣和照壁上窥出一二。

   建白族风格民居、说白族话,是桑岭村的一大文化特色。入村,听村民之间互相交流,分不清谁是白族,谁是回族,他们时而用汉语,时而用白族语,转换自如。

   剑川县是全国白族人口聚居比例最高的地方,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几百年来,这里的回族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在诸多方面与当地白族、汉族并无二致,实现了文化身份上的本土化。

   在桑岭村,白族本主庙和回族清真寺只有一巷之隔,守望而立。逢年过节,白族群众到本主庙送香,回族群众到清真寺礼拜,相逢相敬,笑迎礼让。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杨新旗是桑岭村人,在他看来,两个民族把各自的庙宇放在一起,昭示着民族间的心理认同。“互相认同是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包容的基础,也是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基础。”杨新旗说。

   虽然地处西南边疆,又并存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却在桑岭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弘扬,即崇仁重孝、礼贤敬德、尊师重道,而这成为了桑岭村的文化底色,是维系千年古村的精神之魂。

   在桑岭村,一家出殡,其他人家都来帮忙;一家遭灾,其他人家都会送米面慰问。这种扶危济困的仁义之风,代代传袭。

   敬老之风,在桑岭村尤甚。村里专设老年协会,定期送关怀。回族村民马元夫出资,连续8年在重阳节时宴请全村四五百位老人,并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德风所化,村民纷纷称赞效仿。后辈乡贤也自告奋勇,愿意出资接办“敬老宴”。

   崇文重教,是桑岭村的又一鲜明特色。过去,白族重读书出仕,回族善于经商,但长期共居、相互学习和影响,白族也出了不少商人,而回族更是出现了一门四代教书育人的佳话。从村子里走出的回族核专家马卫明,还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

   这几年,桑岭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庄,每年都有数人考上大学。文教人才辈出,化育了桑岭的文明乡风。

   在大理州民宗委主任赵茂盛看来:“桑岭村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包容理解,是大理乃至云南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

▲桑岭村古树


▲桑岭村村民马正清老人

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一个村庄也好,一个社会也罢,和谐共处的关键,在于出现矛盾纠纷之后,用什么眼光去看待问题,用什么态度去解决纠纷,用什么方法去化解矛盾。

   在桑岭村,回、白两个民族有调解矛盾纠纷的“议事”制度,这个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根据这一传统,凡是涉及回、白、汉几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家族之间,都要通过“议事”解决。议事成员由几个民族公认的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组成,以保证议事结果权威、服众。

   几年前,桑岭村回族坟山经过数百年使用,逐渐挤占到村里公用风景林地和部分白族村民承包的山地,甚至挤占到一些白族村民的坟地。村民之间的矛盾箭在弦上。

   祖宗坟地,是家之大事、族之大事。议事成员马元夫召集“议事”提出了解决方案——回族村民到离村子约两公里的山上重新开辟一块墓地。这个提议得到村委会的同意,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

   剑川县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桑岭村议事成员之一的马宝兴认为,“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像协调家庭关系一样协调民族关系,将解决矛盾冲突变成解决困难问题,一切就好办了。

   桑岭村党总支书记杨玉麒告诉记者,历史上,“议事”制度为桑岭村的各民族和睦相处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村党总支加强了对“议事”的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桑岭村的“议事”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回族的“茶话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桑岭村回族有个传统,每户人家结婚的前两天晚上,要请全村乡友到家里喝茶议事,主要针对村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000年,在村民马利华的儿子结婚前的茶话会上,大家提到,过去村子里回族有36元彩礼金的习俗,以前是36块银元,新中国成立后是36元人民币,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彩礼金不断增加,还出现了相互攀比的现象,昂贵的彩礼成为不少人家沉重的经济负担。

   部分村民提议,彩礼金要恢复36元的传统。这个提议经过“议事”,被确定下来。如今,桑岭村回族结婚,彩礼金又恢复到36元。“茶话会”就是“议事”制度的沿袭。

   在“议事”中,由退休干部、村两委干部、教师、村民等充当议事成员。“几百年来,每当村民之间遇到问题,议事成员会及时商议作出决定,把危机和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据马宝兴介绍,有历史记录以来,桑岭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民族冲突,也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纷。

   剑川县县长王远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对于多民族聚居地区来说,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成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桑岭村通过“议事”制度解决村民纠纷


▲桑岭村各族村民共同跳起民族舞蹈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