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文化馆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凯里学院建设特色文化馆藏的探索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勇 发布日期:2020-0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院校应有的担当。凯里学院积极建设集民族文化、校史教育、科研平台为一体的博物馆,坚持明确一个宗旨、构筑一个平台、突出一种特色、彰显一种文化、服务一方师生、展示一种力量、传承一种精神,为地方高校建设文化育人基地和特色文化馆藏提供了借鉴。

  凯里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凯里学院博物馆是集民族文化、校史教育、科研平台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由原校史馆、苗侗文化馆、生态博物馆合并而成。

  苗侗文化馆是凯里学院面向校内外浓缩展示苗族侗族优秀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参与部门,其基本职能是抢救、保护苗族侗族历史文物和民俗实物,进行陈列、研究和普及。苗侗文化馆设有背扇厅、蜡染织锦厅、绣片厅等10个展厅,收藏文物1562件。此外,还设有银饰制作厅、蜡染制作厅、刺绣制作厅3个技艺传承厅。

  生态博物馆融合生态观赏、生物资源与生物科学知识普及、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突出展示了黔东南古生物资源、昆虫资源、特色动植物资源、原始森林植被和稻作文化及特有畜禽资源等,是充分体现黔东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特色的科普展教基地,同时也是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生态博物馆主展区分为古生物化石展区、昆虫展区、动物展区、植物展区四大展区,稻作文化、特色畜禽资源、雷公山生态环境等小主题展区。

  此外,凯里学院还在图书馆建设有文献特藏室,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功用,分设了苗族研究、侗族研究及凯里市、岑巩、从江等15县(市)的文献专架,所有特色馆藏文献实行全开架阅览服务。目前拥有特色纸质文献3万余册,清水江文书数据库、苗族侗族研究论文资料全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收入其中,读者全天都能阅读到特色文献信息。

  特色文化馆藏是地方高校开展特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展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窗口。作为展示凯里学院形象的“窗口”和“名片”,凯里学院博物馆的实践给地方高校结合实际建设文化育人基地和特色文化馆藏带来了启示,这些启示主要体现为“七个一”。

  明确一个宗旨。为什么要建设博物馆?建设怎样的博物馆?怎样去建设博物馆?这是一个大课题。凯里学院首先明确了建设博物馆的宗旨,那就是以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为凯里学院教学的大课堂、科研的大基地和实践的大舞台,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优势学科,明确科研方向,为构建民族文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服务。

  构筑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凯里学院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并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育了一批苗族侗族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民族文化研究人才。苗侗文化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开展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凯里学院获得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中许多都与民族文化相关。

  突出一种特色。既然定位为特色文化馆藏,就一定要突出文化特色。凯里学院苗侗文化馆的建设突出苗族侗族文化特色,生态博物馆则突出生态多样性。

  彰显一种文化。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苗族、侗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大歌、鼓楼和风雨桥,凯里学院苗侗文化馆基本上都进行了收藏。参观苗侗文化馆,就仿佛置身于苗乡侗寨,品读民族文化。

  服务一方师生。凯里学院苗侗文化馆、生态博物馆和校史馆是重要的教育场馆。生态博物馆自2005年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年均免费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超过4000余人(次),为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教育、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示一种力量。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生态博物馆组织成立了各种学生学术、科研组织,凯里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环保协会、化石兴趣小组、昆虫兴趣小组,并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实验室研究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科技生态生物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功能。

  传承一种精神。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精神是需要守护的。凯里学院建设苗侗文化馆、生态博物馆的初衷,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参观接受教育,通过学习传承精神。

  (作者系凯里学院档案馆馆长)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