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 “网络社会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立辉 杨悦笙 奚明艳 发布日期:2019-1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

  在互联网日益嵌入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从民族关系视角研究网络带来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在日前由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网络社会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如何发挥网络正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网络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推动网络社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在民族工作的整体脉络中考察网络社会与民族关系研究

  网络社会与民族关系的跨学科研究,要放在我国民族工作的整体脉络中去考察,这就需要在跨学科研究中先梳理我国民族工作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认识加强网络社会与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建樾在以《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考与行动》为题的发言中,梳理了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思想脉络。他认为,早在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就系统全面地规划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建立了指导新中国民族工作、民族政策和民族研究的基本思想。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工作发生了“入世、下海、进城、上网”的新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要对民族关系的这些新变化加强富有针对性的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荣梳理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有关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并从前提基础、主要载体、关键内容等13个方面归纳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他指出,网络社会中的民族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要科学应对网络社会给民族关系、国家治理带来的挑战。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郎维伟指出,网络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善加利用、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相关的学术研究要先厘清概念和理论,展开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形成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战策略的研究成果。

  在网络社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张明善在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中认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在网络空间里,信息新生态产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形态。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员张立辉指出,全球化的网络为族际互动提供了条件。在互联网空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立足中国国情,认识和把握网络规律;创新社会治理途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治理抓手,综合施力施策;加强技术介入,打击违法行为。同时,要建立监管领导机制,形成完善的网络制度体系;加强网络民族关系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付春表示,网络治理主体自身的有效治理很重要。网络治理主体的治理包括对内容生产者、内容的服务平台等的治理,这需要多元参与协同共治,提升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西华大学教授张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涵、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交流内容,实现协同发展;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健全规章制度,实现法治化管理。

  加强网络舆情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研究

  在网络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需要结合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张爱军从极端主义舆情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异性入手,探讨了新媒体时代极端主义舆情在互联网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新变化,并以此为抓手提出了应对策略,分析了大数据评估的效果。

  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王英认为,网络不仅是各类信息资讯的重要交换平台,也是社情民意活跃的表达阵地,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制和引导。

  武警警官学院教授赵野春认为,要重视网络舆情对民族关系的正面影响,从主动引导和塑造民族关系视角出发,在实践中发挥好网络舆情的正向价值。

  重视网络社会与民族学的研究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本身是嵌入社会生活之中的,“线上”与“线下”的交融、文化与传播的交织等都是民族学学者关注的话题。

  云南大学教授孙信茹指出,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网络民族志的研究路径、方法和取向。大数据背景下,田野转向成为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交互、研究者角色转变为网络深度参与。她还讨论了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的文本书写等问题。

  中山大学副教授姬广绪剖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他指出,互联网带来民族关系的改变,需要关注互联网技术是如何影响民族关系的,要在检讨算法伦理的基础上,反思算法作为技术本身的正义属性。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