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形成一种“中心—外围”观念。持这种观念的西方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处于世界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构成以提供原材料、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外围依附于中心。毫无疑问,这种“中心—外围”格局是一种不平等格局,是一种“外围供养中心”的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等,而自身经济却长期发展不起来。
中国的和平发展突破了这种格局。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嵌入国际贸易体系和全球生产链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并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中国的和平发展使占世界人口1/5的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开展国际合作,成为许多国家的贸易、投资伙伴。中国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都形成了互利合作的良好格局,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正能量。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因而得到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将“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更好对接,按照市场规则和商业原则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中国主张加强人文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维护自由贸易,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要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形成更加公平、透明、开放的国际规则体系,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把被实践证明是合理的现有国际规则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规则体系,如推动通关便利化和投资保护,逐步打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另一方面要注意对现有国际规则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此外,在跨境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方面,国际上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规则。各方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国际合作新平台,对这些问题进行国际规则层面的探索。各方可以通过平等对话协商,按照国际关系准则和多边贸易规则妥善处理经贸往来中的问题,而不是动辄就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中国将永远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坚持互利共赢,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也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各国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