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带来了非凡的吸引力,它不仅来自现实,更来自于从未中道断绝的历史传统、来自于不断积淀的精神内核。综合起来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一统保证了中华文化的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体制对中华文化的超稳定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在大一统条件下,通过国家力量来进行文化传播,大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效度,泽被后世。
中国文字的独特性。中国的方块文字具有独特的优点。在当年文字改革的争论中,章太炎指出,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字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虽然存在难写、识字难的情况,但是它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就是文字意思比较固定,后代人能够了解懂得古人的意思,而这一点是拼音文字所难以做到的。哲学家罗素认为,汉语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相比来说,汉语文字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正是这一优势,保护了中国文化五千年之久。
中国人重视历史传承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有很深的“根”的情结。费孝通先生对这种根的情结进行了诠释,“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不但重视传承,还重视后代的发展与生存。中国人有悠久的以家训家规来教育后人的家风传统,优秀的家训家规不但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优良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重视“德”的教育和践履。重视道德教化和践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古人把“立德”放在三不朽的首位。孔子提倡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冯友兰认为,从商周以来,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国风,“此种国风是:在中国社会里,道德底价值,高于一切”。
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也高度重视德,重视道义,主持正义,主张天下为公。章太炎曾指出:“至于对外,则主张国际平和,不执侵略政策,此事洵为吾国特有之国家道德,高出于各国者也。”中国人重视道德的传统,使人人向德的方向走,因此中国的社会组织十分稳固,中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如此长久。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大度包容的风格,对外来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并以我为主,善于采取拿来主义,坚持适应性学习,结合实际并进行创新。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接受挑战,善于应对挑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深入。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