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生态文明,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呵护绿水青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宁要绿水青山。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限定城市开发边界。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
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一是推进生态产业化。要在生态保护中培育生态产业,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紧密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谋划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创农业等业态建设,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实现民富地美。二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理念,以“生态+”为抓手,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开展城市“双修”,让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乡村山水田园景观。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思路,围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工程布局,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探索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需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以政府主导的政策调控机制,在绿色生态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上做“减法”、在创新绿色发展上做“乘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做“除法”。在政策制度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出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等,以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探索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生态资产转向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快建立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提高生态资源市场化程度,实现“绿水青山”的商品价值。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一班学员〕
(编辑:闫若之 实习生 李澳丹)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