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今日在贵阳开幕,开放的多彩贵州喜迎八方宾客—— 山海携手共享务实合作发展成果
7月,万物葱茏,爽爽的贵阳高朋满座。海内外的老朋友、新朋友们,欢聚一堂,共话教育改革发展、人文交流合作大计。
十二载风雨春秋,山海携手谱华章。自2008年以来,交流周通过开展涵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形成了中国-东盟百名校长牵手未来系列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系列活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洽谈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等板块品牌项目,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搭建了宽阔的平台,成果显著。
去年11月,在第二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写进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愿景》,也写入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各国希望通过交流周等平台,加强教育创新和学术交流。
“平等互信、开放创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秉承着这十六字精神,交流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人文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东盟机制化程度最高、辐射影响力最大、务实合作成果最多的平台。
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阿里巴巴全球跨境电商教育联盟……交流周平台上先后成立了多个联盟式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
11届交流周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知名高校校长共商务实合作搭建了平台,形成了多个校际合作共识。
大学校长论坛《贵阳声明》、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研讨会共识、中国-东盟教育与人才可持续发展倡议书、“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贵阳宣言》、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合作备忘录……
一份份合作共识相继推出,在促进战略对接、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智库合作、开展联合研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交流周“一带一路”多样化、多边多赢的局面。
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重要区域,国家将交流周定位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主要平台并于2017年将交流周列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在第三届交流周期间,中国教育部分别与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泰王国教育部签署谅解备忘录或协定,从国家层面加强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对后续开展务实合作构建了顶层设计,有力推动了双方学分互认,加强了教育互动。
交流周还推动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每隔五年举办一次,高层磋商形成机制化运作。双方在搭建合作平台、双向学生流动和语言文化交流、加强师资互访、加强职教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分学位互认、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达成共识。
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实现心与心的碰撞。第八届交流周创建了特邀伙伴国机制,先后引入瑞士、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与,从中国和东盟10+1拓展为10+1+N形式,更好服务区域人文交流合作。
今年,交流周特邀伙伴国在去年基础上新增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墨西哥和蒙古国,特邀伙伴国达到7个。多元力量的参与,使交流周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共享人文发展成果的作用逐渐彰显。
交流周的连续举办,也贵州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助力贵州全方位对外开放,服务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自2008年来,贵州30余所高校均与东盟国家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辟了“立足东盟、面向亚洲、辐射欧美”的对外开放道路。
2014年,贵州省启动“千人海外留学计划”公派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在交流周平台推动下,贵州省每年派出千名学生中10-20%的学生前往东盟国家学习深造。
截至去年底,来黔留学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数十人,发展到4000余人,其中70%以上为东盟国家留学生。
交流周还推动成立了“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贵州基地”、“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基地”和“瑞士研究中心”等以贵州高校为主导区域合作平台,帮助提升了贵州教育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随着交流的深入,贵州与东盟十国的合作从教育领域,向科技、金融、贸易、制造等行业深入。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企业对东盟国家备案中方投资额约为4.8亿美元,是我省企业境外备案投资额最多的地区。2018年,我省对东盟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约为8.9亿美元,居我省对外货物进出口额之首。2018年,贵州省有组织赴东盟国家旅游人数约12万人次,东盟国家到我省旅游人数约20万人次,分别居我省有组织出国游客数及外国入境游客数之首。
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大幕已拉开,贵州与东盟又将开创新的发展篇章,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夯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支柱,服务贵州乃至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