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6月的山西右玉,鸟语花香,充满生机。2019山西右玉生态国际马拉松赛刚刚落下帷幕,林荫大道与草原丘陵间又穿梭着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车手的身影;《歌唱祖国》《长城长》……一首首悠扬的乐曲如同绿色旋律跃动在林海之间,“西口之夜”长城交响音乐会的举办,奏响了右玉2019年生态旅游季的乐章。
7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林木覆盖率仅为0.3%,是不毛之地;70年后,这里绿意盎然,林木覆盖率达到55%,成为塞上绿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右玉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以战天斗地的决心,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谱写出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孕育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如今,绿水青山已经圆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右玉县把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正在实现向“金山银山”的嬗变,赋予右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好日子从改变开始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变生存环境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是过去右玉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县右卫古城北城墙外黄沙侵袭
1949年初夏,张荣怀受命担任右玉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刚上任的几个月,他徒步考察了300多个大小村庄,土地沙化、百姓穷苦牢牢印在了他的心间。
一次考察中,庄稼汉曹国权的一句话让张荣怀深受启发,“我就知道种了树,才能挡住沙子,挡住沙子,才能打下粮食”。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张荣怀对全县干部提出了要求。此后70年,右玉人接力相传,植树造林从未停歇。
当时右玉县群众生活贫苦
那时的右玉,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沙化严重,难固形、不存水,常常一担浇下去,瞬间就没了影,树苗枯死更是常事。种树最怕缺水,群众就自发组成挑水队,肩挑马驮提水上山,反复浇水直到树苗成活。
“当时想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难。”造林大户王占峰揉搓着满是茧子的手,眼中尽是回忆:“没钱买树苗,就到别的地方剪下杨树枝压条、扦插,自己育苗。饿了吃点烧土豆,渴了喝口消凌水,干部和群众吃一样的、穿一样的、干一样的。”
黄沙洼是当时右玉老县城东北方的一道长20公里、宽4公里的流动沙丘,风起时这里黄沙蔽日,因此得名。为了根治这个大沙丘,右玉县组织城北6个乡的几千名群众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沙大会战。
六十年代,右玉县植树造林所挖的鱼鳞坑
会战中,“党员干部争先锋,黄沙滩里挖树坑”,第一年就种下9000多亩树。然而第二年,一场八级大风刮过后,树只活了几棵,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
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击碎右玉人的绿色梦,反而激发了右玉人民的顽强斗志,继续二战、三战黄沙洼。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绿龙”终于锁住了黄沙。
“三战黄沙洼”让右玉干部群众认识到科学种树的重要性。风口沙丘搞防风固沙林、高山陡坡搞水土保持林、小沟河岸搞乔灌混交林……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条经验,让种植林木成活率更高、品种更多、面积更大。
70年间,生态文明建设的这张蓝图在右玉一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他们在播种绿色的同时,孕育出了右玉精神。
依靠这种精神,右玉县人工种植各种树木1.3亿棵,有林面积达170万亩,治理沙化面积200万亩。逐步实现了村庄道路林荫化,坡梁地带梯田化,滩湾盆地园林化,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花果山,盆地流域米粮川,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人退沙进的局面荡然无存。
财富从累积开始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积蓄绿色资产
“有了好环境,才能旺产业。”右玉县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一语中的。
马营河村西头,苍头河蜿蜒而过,与两岸青草绿树交相辉映;村东头,300亩油菜花含苞欲放,绿海荡漾。
好山、好水、好景色让马营河村敞开了旅游的大门,2018年举办了第一届油菜花节和农民丰收节,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里有了产业,集体经济破了零,村民的日子更是节节高,越过越有滋味。
右玉县杀虎口景区
“我们以杀虎口堡周边的历史古迹遗存为中心,结合马营河、二十五湾、樊家窑这3个特色旅游目的地,准备打造一个大景区,目前景区的一路两桥已经申报,其它提质升级工程正在施工。”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王祎指着景区规划图娓娓道来。
不断改善的自然环境,为右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美丽”资本。眼下,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玉龙文体产业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院、苍头河湿地公园景区、右卫特色小镇、长城旅游路等一批项目接连上马,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过去种沙棘,为的是阻止沙丘移动、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谁曾想,现在右玉县的几万亩沙棘摇身变成了大产业。
经过品种换代,果大、肉肥、汁浓成为右玉沙棘的一大特色,通过规模种植带动龙头加工企业15家,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初步形成了从良种繁育、批量保鲜贮藏到系列产品加工的沙棘产业链,扶持项目34个。2018年全县沙棘产量达到8000吨,实现产值2亿元。
荒漠变林海,产业发展依附于好环境,得益于好生态,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如今的右玉县,坡梁梯田化,滩湾园林化。
“如果生态得不到改善,就不会有今天的小香葱种植基地。”今年已近70岁的刘军,曾亲身经历过右玉恶劣的生态环境。
刘军从一个地道的农民打拼出一家自己的公司,建立了3500亩小香葱种植基地,通过冻干技术对小香葱深加工后,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一次,欧洲的客商来公司考察,刚踏入右玉,客商就对刘军说,“你们公司处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我对你们的产品很放心,也很期待我们的合作。”果不其然,经过两天的考察,双方很快签了一个大单,为公司产品进军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们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活动中,按照山西省委要求,对标一流,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和旅游兴县上发力,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转化。”右玉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志坚信心满满。
现在,右玉县积蓄多年的绿色资产散发着与日俱增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前来落户,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农产品种植加工、畜牧业、中草药种植、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一批绿色产业正在崛起,为右玉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富裕从百姓增收开始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右玉生态好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这凉粉摊子一年能挣5万,手里这个凉粉碗变成了‘金饭碗’”,右玉县杀虎口村村民李四红一边掂着碗一边说。
像李四红一样,不少村民在杀虎口景区周边开起了超市,卖起了土特产,做起了小买卖。2017年,杀虎口村成立了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80户144名贫困人口。景区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停车场管理等工作都是合作社的业务范围,贫困户不仅实现了就业,还挣上了1500元的月工资。
右玉县苍河牧归
2018年,马营河村的朱美丽蹭着旅游热办起了农家乐,头一年就尝到了甜头。 “几个月的时间,我就挣了2万多。”聊起自己的收入,朱美丽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天,在右玉县梁威生态产业园里,绿油油的小香葱长势喜人,已经到了收割的黄金期。元堡村村民王立儒正忙着把一筐筐小香葱过称、装车。从2010年开始,他就承包了20亩地种植小香葱,平均每年收入都在10多万元,说起现在的日子,王立儒喜不自禁,“有了好环境,再加上党的好政策,现在地里长出的都是‘金疙瘩’”。
小香葱不仅让王立儒这些承包户鼓起了钱袋子,每年还有6000多人的专业收割户同样受益。“我一天能收割100来斤,1斤1块钱,几个月断断续续地干,也能挣1万多元。”下堡村村民孔英笑呵呵地说。
打好生态底色,生产力就能发展,养殖合作社、中药材合作社、林业合作社……一个个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老年人在家里做手工编织,钱包鼓了,生活好了。现在,右玉县已经全面开启了“生态+”模式,以产业带动发展,加快了百姓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节奏。
右玉县乐源湖生态宜人
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右玉县的脱贫步伐。2017年底,右玉县实现126个贫困村退出、15918名贫困人口减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50%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甩掉了贫困帽。2018年,右玉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比2017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7870元,比上一年增长9.9%。
“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回顾右玉县70年的沧桑巨变,不仅仅是一部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绿化史,更是一部践行群众路线、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史。环境好、产业优、人民富,右玉县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嬗变已不再是梦。”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委书记吴秀玲说出了心里话。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