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塔木扎布:沙地水稻拓荒者
来源: 督轩 发布日期:2019-07-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横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北部的塔敏查干沙漠沙丘遍布,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当年,贫穷、落后、偏僻是这里的代名词,生活在这里的几万名蒙古族农牧民只能在脑海里想象富足的生活。

  1989年,库伦旗最贫困的茫汗苏木来了扶贫工作队,工作队根据这里的自然情况果断提出:旱路不通走水路。于是,22亩水稻田破天荒地在茫汗苏木常海嘎查落了户,当年水稻的亩产即达到了千余斤,种植水稻的农牧民不仅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而且甩掉贫困帽子。生活在沙区的少数民族农牧民终于看到了走向富裕生活的曙光,也永远记住了“塔木扎布”这个名字。

  与沙漠种植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塔木扎布原本在通辽市民委(原哲里木盟民族宗教处)从事蒙古语文工作,说起他和水稻的结缘,得从民族宗教处设立了科技培训科说起。1987年,为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同先进地区的差距,民族宗教处设立了科技培训科。科技培训科的工作吸引着塔木扎布,他于1989年来到了科技培训科工作。

  原来,通辽市大多数蒙古族农牧民居住在沙沼盐碱地带。“风吹白烟起,雨过黑水流”,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相当多的农牧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1989年,塔木扎布被抽调到扶贫工作队工作,当他随工作队来到库伦旗茫汗苏木常海嘎查时,这里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状况深深地震撼了他。“我一定要为少数民族农牧民做点事!”塔木扎布暗暗下了决心。

  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扶贫工作队发现通辽是发展水稻种植的好地方,非常适合以稻治沙、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改善生态环境。

  在牧区种水稻,这可是新鲜事。“没有技术,这稻田怎么种?”农牧民心里都没底。

  万事开头难。工作队把著名的水稻专家严哲洙请到了茫汗苏木指导种植,可是面对不懂普通话的农牧民,严哲洙的培训课很难讲下去,塔木扎布便自告奋勇地当严老师的翻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两个“巴克西”(蒙古语,意为老师)。当塔木扎布用流利的蒙古语将硫酸钾、返青期、贪青等牧民们从来没听说的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时,茫汗苏木的农牧民们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塔木扎布也从农牧民们期待的目光中感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在严哲洙的技术指导下,塔木扎布开始刻苦学习水稻技术,他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严哲洙对塔木扎布说:“你已经可以单独给农牧民讲课了。”从此,塔木扎布与沙漠种植水稻适用技术的推广结下不解之缘。

  经过辛勤的劳动,昔日黄沙满布的荒漠已经变成绿浪滚滚的稻田,水稻亩产近千斤,填补了沙漠里种植水稻的空白,塔木扎布也成了中国沙漠种植水稻第一人。

  在沙漠推广水稻种植的第二年,常海嘎查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亩,仅此一项就让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50元。现如今,茫汗苏木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了1万亩。

  做最受农牧民欢迎的“贫困克星”

  1990年,塔木扎布深入科尔沁左翼后旗巴嘎塔拉苏木东巴嘎塔拉嘎查推广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新技术,改变了这个嘎查从1983年以来吃返销粮的历史。在那里,塔木扎布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拼命苦干,向群众传授水稻种植新技术。然而,新事物的推广并非易事,那里的群众早已习惯于粗放的经营方式,对精耕细作根本不屑一顾。种水稻、吃大米在他们想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开始大多数农牧民不接受,认为这是自讨苦吃。塔木扎布毫不气馁,他首先从解放农牧民思想观念入手,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思维方式。

  塔木扎布每天清晨5点起床,督促农牧民一起到稻田干活,耐心地用蒙古语讲解和传授新技术,亲自示范,亲自在泥里水里动手干。村民没有资金买不起稻种和化肥,他就自掏腰包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经过一年的努力,1990年秋天,全嘎查200亩水稻平均每亩产量达650公斤。当塔木扎布在冬季再次来到东巴嘎塔拉嘎查时,原来对种植水稻没信心的一户村民拉住他的手说:“塔巴克西(塔老师),我家杀猪了,走,到我那吃血肠去!”听着农牧民兄弟诚恳的话语,塔木扎布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选择推广水稻种植技术这条路,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30年的时间中,塔木扎布的足迹走遍了通辽的西伯艾力、莫力庙等80余个蒙古族聚居的苏木乡镇、嘎查村,把汗水和智慧献给了这片土地。沙海绿洲、沧海桑田是奇迹,手拿牧鞭的牧民们也学会了插秧。他奔走协调,找有关部门给农牧民投资2000余万元,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使他成为沙沼贫困地区各族农牧民最欢迎的“贫困克星”。

  对于这些成绩,塔木扎布总是淡然处之:“我的工作就是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服务,要不断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做出贡献。

  增强民族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

  多年的工作使塔木扎布深深认识到,民族地区的广大农牧民非常需要科学技术,搞好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民族贫困地区增强“造血能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根本大计。

  在塔木扎布的努力下,通辽市民委系统先后在奈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创办了7所农牧民业余科普学校,请专家讲授农林牧适用技术,有1500余人接受了培训。塔木扎布用蒙古语和普通话授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培训,广大农牧民科技水平提高了,并在生产实践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群众高兴地说:“不懂技术用的是‘傻力’,掌握技术后使的是‘巧力’。”

  在进行科技培训过程中,塔木扎布采取定点集中培训、巡回指导、跟踪服务、召开现场会、示范指导等多种方法推广新技术进行培训。从1997年至今,塔木扎布开办里多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牧业技术员培训班,聘请专家给农牧民讲授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的种植知识和鸡、鹅、兔的养殖技术。

  1993年,塔木扎布还建起来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中国农函大哲里木盟民族支校,支校开设了种植、养殖两个专业,在全盟各地市建立了20多个辅导站,聘请了26名专家教师,用蒙古语和普通话授课,至今已有1000余名学员结业。

  30年来,为了使内蒙古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塔木扎布研究和推广盐碱地水稻20万余亩、沙漠水稻3万余亩,总产量达2300万斤,产值达4600万元,受益的农牧民达8300多户,共有5510户农牧民脱贫,退耕还林还牧50万亩。有的苏木嘎查要给塔木扎布酬金以示感谢,可他分文不取:“我是民委派来的党员干部,我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对得起养育我的草原人民!”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