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汪春林将点燃的灯盏罩碗准备收集油烟。
7月4日,汪春林反复捶打墨胚。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7月4日,汪春林为油烟墨称重。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7月4日,汪春林为油烟墨修边。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7月4日,汪春林在研磨成品油烟墨。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7月4日,汪春林将压制好的油烟墨摆放整齐准备通风晾制。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家住安徽省旌德县的汪春林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盏碗烟”(即“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汪春林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墨,从父亲那里学得“灯盏碗烟”的制作技艺。 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
烧烟是古法油烟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灯油以桐油、猪油、生漆为原料,通过灯草燃烧,用碗覆盖在油灯上收集油烟。烧烟之后,还有和料、捶打、制墨、晾墨、描金等多道古法制墨工序。制作好的油烟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编辑:张雪娥)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