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一带一路”南线重要延伸段,境内留存着横跨千年、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石刻文化,其中古岩画、摩崖铭刻、嘛呢石经、石板画个性鲜明、内涵丰富、价值极高,被命名为“玉树石刻”。玉树石刻吸收、融合印度和中国内地石窟艺术精华,是青藏高原石刻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被誉为世间罕见的高原石刻景观。
形态多样的玉树石刻文化
岩画。玉树地区的岩画采用凿刻的方法制作,题材包括狩猎、畜牧、争战、自然崇拜及神灵崇拜、舞蹈等,其中狩猎、畜牧是主要内容,内容涉及动物、人物、符号、日月星辰。2015年,通天河流域发现、确认27处岩画点,涉及4个市县。在已调查完成的25处岩画点,确认1780个单体图像。这些岩画横跨前吐蕃时期到吐蕃后期,甚至延续到近代,跨越数千年。今年,玉树州内发现岩画609幅,分属143个岩画群,包括动物、人物、自然、星空,被认为是“羌塘岩画”的向东延伸,与藏彝走廊连接起来。
摩崖铭刻。玉树地区的摩崖铭刻主要是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的摩崖造像,其中不少有清晰的、带有年份信息的题记。贝沟、勒巴沟位于唐蕃古道玉树段上,可考证其为804年、806年等9世纪初吐蕃时期佛教石窟遗存,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勒巴沟摩崖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4处石刻文物组成,石刻面积约为330平方米。其中线刻《赞普公主礼佛图》仅此一处;恰冈《大日如来佛》有题记,为802年刻造;另有《三转法经图》等。今年,称多县发现了与勒巴沟摩崖石刻同时代的卓玛昭杂两处摩崖石刻,采取阴线刻造法,形成新的摩崖铭刻链条。
嘛呢石经。嘉那嘛呢石经城由结古寺第一世嘉那道德松曲帕旺活佛于1715年开始扩建,到上世纪50年代,形成整体形状为长方形、人工堆砌而成的嘛呢石经城。其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包含有石雕佛经、佛像、佛塔、莲花、坛城等等。该嘛呢石经城周围有建筑物16座,其中佛堂2座、佛塔14座,另有大转经筒10个、小转经筒480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嘛呢”。
石板画。玉树的石板画以位于长江上游通天河岸的称多县噶白塔所存石板画为典型。嘎白塔为唐代中期、藏传佛教前弘期建造,主藏为一尊一肘高的水晶佛塔,迄今有1300多年历史。那里有线刻施彩神像石板画200多尊,共计330平方米。如今,有20多名艺人仍在嘎白塔处专职凿刻佛像,传承文化。
玉树石刻文化的遗产价值
玉树石刻囊括岩画、崖壁画、石板画和石刻经文等多种类型,代表了数千年藏族崖岩石刻文化艺术的最佳形态,与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和宗教价值。
玉树石刻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历史空白。从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及勒巴沟摩崖造像题记及其研究结论看,这些石窟寺及佛教石窟造像艺术集中出现在806年前后,恰巧正是中国内地佛教石窟艺术开始衰落甚至几近绝迹、9世纪初期前后从北方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的一个世纪期间,完整地填补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世纪空白。
玉树石刻展示了高原文化艺术的创造热情。如玉树通天河岩画,既有青藏岩画系统的画像风格,也有青海西部岩画的区域风格,留存了人类早期的符号语言系统和思想艺术表达。如贝大日如来佛寺及勒巴沟摩崖,保存了整个青藏高原现存最早的摩崖佛教造像。再如手书摩刻的汉文字、古藏文及古天竺梵文,其造像艺术为藏式风格,也有一些中国内地和中亚艺术风格的影响,是早期艺术趋向成熟且最早本土化的一个代表。嘉那嘛呢是人间与天、地神祇的交汇点、连接点,更是藏族文化典型的体现。
玉树石刻展示了印度和中国、汉藏文化等交往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据记载,634年到846年,唐蕃之间双方使者往来达191次之多。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及勒巴沟摩崖作为这一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史籍所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最典型的是梵文、汉文和藏文对照的佛教经文,这在印度、中原和青藏高原其他地区非常罕见。玉树周边地区的石刻文化遗址,证明了吐蕃时期金沙江边、雅砻江源头的佛教石刻造像及文字刻写已较为常见,是唐蕃古道存在与繁盛的直接物证。称多县的嘎白塔,其石刻寂怒百尊把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凿刻在同一个石板上,栩栩如生,是民间少见的唐蕃联姻石刻文物,见证了唐蕃古道悠久的民族友好交往历史。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