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别山深处播下4万颗“种子”  大别山深山中的一间教室,一个小男孩大方地走上讲台,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他手中的小册子是他的阅读摘抄本。在大别山里,这种朗朗的读书声常常回荡在幽深的山谷间。嘹亮的书声背后,一群从这里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叔叔们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他们深深领悟到,制约农村孩子成长的不是物质的贫瘠,而是封闭的成长环境...2021-04-24
  • 唤醒沉睡的“聚宝盆”——来自柴达木的一份创业报告“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一方面是遍布荒滩、戈壁的无人荒原,一方面又因盐湖蕴宝、山川藏珍而被称为沉睡的“聚宝盆”。2021-04-23
  • 他们为什么热泪盈眶——新疆“扶贫书记”的驻村最后一天  初春的南疆,巴旦木花烂漫绽放。当一位驻村第一书记即将告别他生活工作了三载寒暑的村落时,众多维吾尔族村民前来挥泪送别。三年间,他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养鸡和蔬菜大棚等产业,以就业助脱贫,以脱贫聚人心,获得老百姓的亲近和爱戴。在他离开之际,不舍的泪水饱含了村民们对基层扶贫干部的真挚情谊和浓浓感激。2021-04-23
  •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丨“天书”:新中国诞生的见证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凯歌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豪迈地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这本被称作“天书”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正是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光荣见证。2021-04-22
  • 走进多彩贵州 探寻转折之城 了解中国故事——“国际青年中国行”赴贵州  4月16日至20日,全球化智库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第一站来到贵州。来自8个国家的青年走进贵州,了解贵州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情况。2021-04-22
  • 溜索:中国交通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区面积逾98%。怒江把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一分为二,两岸村民要相见得爬几小时山路,溜索反而成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走亲戚、买东西,就连医生出诊,都要靠它。2021-04-21
  • 最前 上一页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下一页 最后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